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题7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主题7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

高考历史“主题”复习全程突破指导——主题7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主题内容认知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在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阶段性。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并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

学习本专题历史,要掌握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掌握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各派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活动和作用;加强对共性与个性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复习目标:把握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线索,概括和归纳中共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程,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主题知识概要:一、近代前期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洪秀全的探索,《资政新篇》。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12年:洋务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孙中山三民主义。

二、近代后期1.1919~1927年:马克思主义传播;新三民主义。

2.1927~1937年: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

3.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人民战争路线,持久抗战方针;整风运动;中共“七大”。

4.1945~1949年: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工作重心转移。

三、新中国建国后1.1949~19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字方针,整风运动。

3.1978~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形成。

考点详情例析〔例1〕(2001年全国高考题)《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

该文件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不论从土地分配原则,还是从产品分配方案上看,都体现出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思想,尤其产品分配方案,充分体现出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答案〕B〔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

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将历史事件置于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从而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的能力。

“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是革命战争时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是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应注意的问题。

而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意味着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新政权将定都北平,中共将取得和建立全国政权。

显然,“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和“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是这一形势下最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因此,只有C项是正确的。

一些考生错误地选择B项或D项,表现出对题目所给信息不能正确分析其深层含义,对中共在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任务缺乏正确了解。

〔答案〕C〔例3〕(2001年全国高考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的方针政策?有何重要意义?〔解析〕本题所涉及的内容散见于教材不同章节,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回答本题需要考生准确再认再现有关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在审题时,应注意到题目具有综合性,开阔思路,突破和超越教材体系,就能回答的较为全面。

其次,平时养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出发记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也有助于正确作答。

中共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过各种具有全局性质意义的方针政策,也制定过对各个具体领域的方针政策,两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如果考生缺乏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思考问题的素养,就不能全面作答。

平时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历史问题的把握和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答案〕方针政策:(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

(2)经济方面,坚持了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3)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主题学习范例范例一思想发展历程:从"西学东渐"到中国式发展道路知识梳理(1)鸦片战争时期,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国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2)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仿效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3)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学习和传播西方文化。

他们发动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三民主义”纲领。

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新文化运动前期,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陈独秀等,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思想条件。

(6)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

毛泽东思想是中共的指导思想。

(7)1956年,毛泽东总结中国建国几年来的建设经验,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共“八大”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任务。

(8)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共“十三大”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9)1992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在进一步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在中共“十四大”上,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同时,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致力于理论创新,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对自己的使命有了进一步认识。

考点突破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的斗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为外国侵略者,第二次为清政府,第三次为北洋军阀政府及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为维新派,第二次是革命派,第三次是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君主立宪道路;第二次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第三次是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探索历程: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理论探索:毛泽东的三篇理论文章。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力量强大并长期占据城市,而在农村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2)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深受地主阶级压迫,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无产阶级单枪匹马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条件:(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内涵:“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范例二科技教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知识梳理(1)洪仁玕:提出反对迷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三十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4)辛亥革命时期: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提倡“自由、平等、友爱"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场“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5)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新中国成立后:①过渡时期:人民政府取缔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丑恶现象,使整个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②粉碎“四人帮”以后: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大力整顿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1977年底,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

考点突破1.以洋务运动为例看中国近代教育与旧式教育的区别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贡献就是催生了新式学堂的出现。

首先是教育目标的不同,科举制下的封建学校教育,为封建集权政治服务,其重要职能是培养封建官吏。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