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目录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涵 (2)(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 (2)(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 (3)( 三) 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 (3)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容 (4)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 (6)1 观光旅游 (6)2 体验旅游 (7)3 乡村旅游 (7)4 教育旅游 (7)5 探索发现旅游 (8)6 历史旅游 (8)7 节庆旅游 (8)8 其他旅游吸引物 (9)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 (9)(一)开发成功例子 (10)(二)开发中的问题 (11)(三)保护现状 (13)五、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15)六.个人小结 (20)综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旅游发展研究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涵农耕文化①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那么,农耕文化的涵是什么?(一)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应时,意味着对机遇的重视和获取。
机遇,在发展农业的途程中有时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机遇就是效益,就是金钱。
抓住了机遇,就主动,就发展;丢掉了机遇,就被动,就落伍。
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取宜。
宜即适宜,适合。
应时,主要是对“天”而言的,取宜则主要是对“地”来说的。
取宜,最能反映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守则。
则即准则、规,也可宽泛地理解为秩序、规矩。
中国被视为“礼义之邦”,盖由此来。
守则的主要容一是守,二是当位。
当位就是恪守职分,可以理解为一种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行其事。
守则,是人们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①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 1和谐。
应时、取宜、守则,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
和谐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世代相传的核心理念。
(二)农耕文化的时空特征1 农耕文化的地域多样性。
2 农耕文化的民族多元性。
3 农耕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4 农耕文化的乡土普世性。
①( 三) 农耕文化的实践原则1 协调和谐的三才观。
在三才理论中, 人既不是大自然的奴隶, 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而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者和调控者, 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共生的关系。
2 趋时避害的农时观。
不误农时、不违农时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
顺时的要求也被贯彻到林木砍伐、水产捕捞和野生动物的捕猎等方面。
3主观能动的物地观。
关于地力, 人们认识到种庄稼是要消耗地力的, 只有地力不断得到恢复或补充, 才能继续种庄稼, 若地力不能获得补充和恢复, 就会出现衰竭。
①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村, 它与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 与平民百姓共生共存。
农耕文化的民间性特点, 使它在历史风云变幻中, 既不完全受王朝演替的影响, 也不全部因时尚文化而改变。
4变废为宝的循环观。
在中国传统农业中, 施肥是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产系统部物质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通过废弃物循环再利用, 实现无废物生产, 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和核心价值。
5御欲尚俭的节用观。
古人提倡节用, 主要目的之一是积粮以备荒。
同时也是告诫统治者, 对物力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和老百姓所能负荷的限度, 否则就会出现难以为继的危机。
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主要文化类型、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其文化类型也大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类型类似。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文化为一体,主体包括语言文化,文字文化,建筑文化,戏剧文化,民歌文化,传统中医,衣冠服饰文化,风俗文化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想弄清楚农耕文化的容我们应该先从文化的容入手。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不仅包含思想观点,还包含其它方面的多层次、多容的统一体系。
具体说,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思想、意识观念等。
思想意识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一是思维方式。
第二个层次是文物。
文物就是表现文化的实物,思想意识必须实物化,表现在实际事物上,哲学家一定要有表作式语录、. 1文学作家有作品画家要有绘画、科学家要有著作及发明创造—这些是思想的表现。
第三个层次是制度、风俗。
这是思想观点凝结而成的条例、规矩等等。
①根据前面文化的解释,我们也可把“农耕文化”分解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是农耕思想意识文化;第二层次为农耕器用实物文化;第三层次则是农耕典章制度文化。
②农耕文化的容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独特之处。
1、时间与变易。
简言之, 四时循环是建立在变的基础之上, 即变化是比循环更基本的准则。
因此, 周而复始的循化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终则有始说的是终点之后一个新的开始; 四时仍是四时,但春夏秋冬却是新的春夏秋冬。
2、天道与人世。
以天人相通为基础, 中国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认识到并明确承认自然资源和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主温饱层面的寡欲。
3、对土地和农耕的尊重。
男耕女织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基础。
只有那些学养高到可以超越于经济支配的人, 并对国家人民有具体的贡献, 才可以享受不耕而食的特例。
4、体会重农抑商的思路。
古代本有工贾食官( 国语晋语四)的传统。
古人一方面充分了解并承认商的本质是求利, 即使惟利是图, 或也不算违背其职业道德; 在此基础上, 更注意①北京大学张岱年②成都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2001年阳正太《关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思索》到与商相关的思想行为扩充到其他领域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
故以发财为目的之商业作为是可以允许的, 其行为模式和思想风尚却受到限制, 不得推广。
5、致力于天人的双赢。
农耕文化崇拜自然,尊敬自然,敬畏自然。
于是在农业文明的条件下,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的双赢。
三.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分析长期以来, 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
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 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 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因此,农耕文化的旅游价值不可估量。
大概有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
以下几种旅游方式可以体现农耕旅游资源的价值所在。
1 观光旅游现在的人们面对千变万化的生活, 既需要物质的丰富也需要精神的理念, 既向往科技进步又渴望生态自然的环境。
都市人们萌发的乡愁、乡恋, 是对生活的一种重新认识与理解, 追求自. 1然与和谐、安详与宁静, 才是人类生活最本质的方面。
因此农耕文化的自然景色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2 体验旅游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城镇居民面临环境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中产阶层的人们开始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自然, 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
类似于在蔬菜园、水果园亲手采摘蔬菜水果、钓鱼捕鱼、纺纱织布等体验性旅游,正在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3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也被称为农家乐,“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为主要特点的大城市远郊旅游。
人们可以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体会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感受不一样的人文风情,领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
4 教育旅游为了方便旅游者对农耕文化的直观认识, 在乡村构建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室。
收集、保护、展览传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如: 石磨、石缸、石臼、犁铧、背夹、风车、水车、纺车等等传统的农耕用具, 配以相关的使用图片和文字, 用来讲述和展示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历程。
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农民①在此的体验旅游仅限于劳动体验旅游回味过去、珍惜、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 又可让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居民、青少年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 唤醒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除此之外,教育旅游还可以采用主题公园的形式,建造属于农耕文化的主题公园,供游人们参观游览学习。
5 探索发现旅游①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址、历史文明遗迹等,可以开发成考古夏令营、科学探索夏令营、农耕知识科普夏令营等等,吸引人们参加。
6 历史旅游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所以在民间文化中,无论是民间风俗还是民间信仰等等,都是与农耕文化分不开的。
利用人们对于祖先以及神明的敬仰,开展宗庙祭祀旅游,先人祭祀旅游(如孔子祭奠)等各种旅游活动。
7 节庆旅游农耕文明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的节庆活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节庆活动,可以将这些节庆活动开发成旅游项目,使游客能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节庆风俗,满足游客的求异心理和好奇心理。
①指学生的科学探索类旅游活动,是以学习与游玩为主要目的。
. 18 其他旅游吸引物传统农耕文化还可以为现代旅游提供许多的旅游吸引元素,例如戏曲艺术的欣赏,书法绘画艺术的欣赏,中医药理论,古代神话故事传说等,都可以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吸引人们前去观光旅游。
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状况如今,农耕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方式有很多,其开发方式主要由以下几种:一是村落型开发。
村落型开发具有特定的地域空间,不可移动,是对一个村庄全面的开发,包括有形的和无形全部文化遗产的开发,一般是与开发旅游业相结合。
二是节会型开发。
这种农耕文化遗产具有普遍性、地域性,也有差异性。
如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具有普遍性,农村各地都有文化活动。
地域性的节会,乡村之间互不相同。
三是产品型开发。
农村改革以来,各地区域特色农业快速兴起。
各种果品长足发展,一些专业乡、专业村,就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契机,举办不同的农耕文化活动。
四是技艺型开发。
农村各地都有身怀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
他们原来是制作人们生产生活必需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技艺形成了传统工艺。
五是古迹型开发。
为传承创新农耕文化遗产,坐落乡村的一些古祠堂、古庙宇、古寺院、名人故居、古桥梁、古墓冢等等,都已引起各级领导和群众重视,采取措施进行保护,有的还在修复。
(一)开发成功例子1、“农家乐”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依托当地的花卉、盆景、苗木等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旅游观光业,成为我国“农家乐”旅游模式的发源地。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近郊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在发展水平、发展规模、经济总量增长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2、民俗村①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国家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位、生态及民俗①北京民俗村也属于北京文化的一种. 1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突出乡土气息和民俗文化为主的民俗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