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复习重点之——明清文学

四川大学《中国文学》复习重点之——明清文学

明清文学
本课程为《中国文学·宋元卷》的后续课,分文体讲解明清包括近代的文学,重点解读分析该时期的名作名篇,进而分析明清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演变特点。

80学时,计4学分。

主讲教师:谢谦等。

明代文学
第一编明诗
第一节:刘基与袁凯。

分析明初最有影响的两位诗人。

第二节:吴中四杰与林鸿。

重点解读高启,其他作一般了解。

第三节:台阁体与李东阳。

了解“三杨”的台阁体诗风与时代的关系。

第四节:前七子。

主要解读李梦阳、何景明的诗作,并对前七子的创作理论进行分析。

第五节:王守仁与杨慎。

一般了解。

第六节:唐寅、文徵明、徐渭。

重点解读徐渭。

第七节:后七子。

重点解读王世贞与李攀龙。

第八节:公安派与竟陵派。

重点解读袁宏道,并分析两排的诗学理论及其影响。

第九节:高攀龙与陈子龙。

一般了解。

第二编明文
第一节:宋濂与刘基。

重点分析宋濂。

第二节:方孝儒、解缙与王守仁。

一般了解。

第三节:前后七子。

一般了解。

第四节:唐宋派。

重点解读归有光。

第五节:公安派。

重点解读袁宏道文。

第六节:竟陵派。

分析钟惺、谭元春、张岱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七节:八股文。

一般了解。

第三编明曲
第一节散曲。

一般了解。

第二节杂剧。

重点分析徐渭。

第三节传奇。

传奇的发展演变。

汤显祖《牡丹亭》与阮大铖《燕子笺》。

第四编小说
第一节:讲史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典范意义。

古代长篇小说的形式结构。

第二节:神魔小说。

《西游记》、《封神演义》。

神魔小说与传统志怪的分野。

第三节:世情小说。

分析《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节:白话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源流、文体特点与艺术特点。

分析《三言》《二拍》的内容与表现艺术。

清代文学
第一编清诗
第一节:钱谦益与吴伟业。

第二节:遗民诗人。

遗民现象分析。

重点解读顾炎武、吴嘉纪。

第三节:南施北宋与南朱北王。

重点解读朱彝尊与王士祯。

神韵说。

第四节:赵执信、查慎行与厉鹗。

第五节:乾隆三大家与黄景仁。

分析“性灵”说及其影响。

重点解读袁枚、赵翼、蒋士铨。

第六节:龚自珍与魏源。

分析所谓“近代诗风”。

重点解读两位诗人的作品。

第七节:宋诗派(上)。

宋诗运动。

重点解读曾国藩。

第八节:宋诗派(下)。

重点解读陈三立。

第九节:王闓运、樊增祥与易顺鼎。

重点解读王闓运与樊增祥。

第十节:诗界革命派。

诗界革命的理论、创作与意义。

重点解读黄遵宪。

第十一节:章炳麟与苏曼殊。

重点解读苏曼殊。

第二编清文
第一节:金圣叹、李渔与张潮。

重点分析三位作家散文的风格特点。

第二节:袁枚与郑燮。

重点分析郑燮。

第三节:沈复与蒋坦。

重点解读。

第四节:桐城古文。

桐城派的理论及其意义。

解读方苞、姚鼐文。

第五节:阳湖派与湘乡派。

一般了解。

第六节:康有为与梁启超。

“新文体”。

重点解读梁启超。

第七节:林纾与王国维。

一般了解。

第八节:骈文。

一般了解。

第三编清词
第一节:阳羡词派。

重点解读陈维崧词。

第二节:浙西词派。

重点解读朱彝尊词。

第三节:纳兰性德、项鸿祚与蒋春霖。

重点解读纳兰性德词。

第四节: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的理论。

张惠言的词。

第五节:晚清词人。

一般了解。

第四编清曲
第一节:杂剧。

杨潮观《吟风格杂剧》。

一般了解。

第二节:传奇。

洪昇《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

第五编小说
第一节:文言小说。

文言小说的演变。

重点解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二节:世情小说。

分析《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以及新旧红学的简史。

第三节:讽刺小说与谴责小说。

介绍《儒林外史》与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两者的异同。

第四节:侠义小说。

侠义小说的源流。

《三侠五义》与《儿女英雄传》。

编外翻译文学
介绍近代翻译文学的概貌,并分析苏曼殊译诗、林纾译小说、严复译学术散文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歌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