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5选4)
1.森林防火: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而采取
的各种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措施。
2.森林防火期:是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及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而
规定的实施森林防火措施,禁止野外用火的期限。
3.林火管理:在防止森林火灾的同时,将火作为森林经营的一种工具加以利用。
4.森林火灾: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的,并给人类带来生命
或财产损失的林火。
5.林火:指发生在林区,除了城镇、村屯、居民点以外所有的火,包括森林火、灌丛火、
草地火、计划火等。
二、简答题(6个)
1.中国森林火灾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
(1)森林火灾次数多
(2)森林火灾分布东多西少
(3)森林火灾次数南方多于北方
(4)森林火灾面积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大林区
(5)规模较小的森林火灾基本上能得到控制,而对控制森林大火尚无良策。
原因:气候、植被、人为、社会因素。
2.生态因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特殊性:
(1)火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2)火不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活因子。
(3)火因子具有不连续性。
(4)火是一个烈性因子。
(5)火与人类活动有关。
重要性:
(6)火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因子
(7)火能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
(8)火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9)火能维护某些物种的生存
3.风对火灾的影响
(1)影响森林可燃物含水率
(2)使有焰燃烧加快速度,产生飞火
(3)加强无焰燃烧的速度和强度
(4)风越大,火灾次数越多,火烧面积越大
4.可燃物类型的划分方法
(1)直接估计法
(2)植物群落法
(3)照片分类法
(4)资源卫星图片法
(5)可燃物检索表法
(6)可燃物模型
5.森林燃烧起火过程(详细答)
(1)预热阶段:温度上升,大量水分蒸发,产生烟并伴有部分可燃性气体挥发。
处于收缩而干燥的点燃前状态。
(2)炭化阶段:温度继续上升,裂解反应(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挥发可燃性气体和焦油液滴。
形成可燃性挥发物。
该过程的机制为链式热降解反应。
(3)燃烧阶段:达到可燃物燃点,可燃性气体被点燃并有黄红色火焰出现,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直至仅留下少量灰分为止。
该过程的机制为链式的氧化反应。
6.
三、论述题(1个)
森林燃烧环
1.森林燃烧环的概念:森林燃烧环是指在同一气候区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燃复合体,是林火管理的基本单位。
2.森林燃烧环由气候区、森林可燃物类型、火源条件、火环境和火行为五个要素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
其中各组分意义是:
气候区:限定范围
火行为:森林燃烧的重要指标
火源:引起森林火灾的主导因素
火环境:是森林燃烧的主要因素
可燃物类型: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
3.森林燃烧环与燃烧三角形不同之处是:
①可燃物改为可燃物类型。
指可燃物性质相同,同一地理分布区,同一物候生长节律的可燃性复合体;
②氧改为火环境,包括火灾季节、火灾天气与气象要素、地形、土壤、林内小气候等
③一定温度改为火源条件,包括火源种类,火源频度和火源出现时间。
④火行为指着火程度、火蔓延、能量释放,火强度,火持续时间、火烈度和火灾种类。
⑤气候区:是森林燃烧环的限定范围,不同的气候区具有不同的森林燃烧环。
4.森林燃烧环的基本结构
A森林燃烧环由气候区、森林可燃物类型、火源条件、火环境和火行为五个要素构成。
B三角形和其外切圆、内切圆构成了森林燃烧环。
C森林燃烧环诸因子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抑制,但不可代替。
D可以作为林火管理的基本单位。
四、填空题(38个)
1.根据火烧森林的部位划分林火种类分为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
其中地表火最多。
根据燃烧的可燃物类型来划分林火种类分为荒火、草原火、草甸火、灌丛火。
2.森林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
3.火源可分为两大类: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按照性质可分为生产性用火、生活用火、外来火和故意纵火四类。
4.可燃物分类:(1)地表枯枝落叶层(2) 地衣(3) 苔藓(4) 草本植物(5) 灌木(6) 乔木
(7) 林地杂乱物
A 燃烧的难易程度划分可分为危险可燃物、缓慢燃烧可燃物和难燃可燃物三大类。
B 根据在林内的位置划分分为地下可燃物、地表可燃物和空中可燃物。
C 按可燃物含水率变化划分 (1) 活可燃物 (2) 枯死可燃物
5.火行为主要包括林火蔓延、林火强度、林火种类、林火烈度等。
6.高能量火特征主要是对流柱的形成、跳跃式火团、爆发火、飞火、火旋风、火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