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作品鉴赏2
通俗歌曲在西方称为 “popular song”,准确的 概念应为商品歌曲,即以赢 利为主要目的创作的歌曲。 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 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 现象。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 艺术性是次要的。
通俗歌曲特点
❖ 通俗性
❖ 尽管地域不同,民族各异,但由于通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世, 易学易唱,被大众广泛传唱和欣赏。
❖ 二胡,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所以又称为南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 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 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 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 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
❖ 乐曲《赛马》,是根据中国北方少数民族 蒙古音乐创作而成。乐曲将蒙古风格的音阶 和节奏同汉族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巧妙地结 合使用,使乐曲即有欢快奔腾的场景,又有 抒情般地歌唱景象。同时,拨奏和连奏的技 巧运用,使乐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女子十 二乐坊将其加以改编。(欣赏)
音乐鉴赏
艺术歌曲
❖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 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 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 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它结合了优美旋律 和人声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 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是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 形式。
合唱歌曲
❖ 合唱歌曲是一种多声部的歌曲。演唱时,由 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在同一调性上按 不同的曲调进行演唱。
❖ 其歌唱形式根据有无伴奏,分为有伴奏合唱 和无伴奏合唱;根据歌唱者构成,分为同声 合唱和混声合唱。
歌剧
❖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和器乐)、戏剧(剧本和表演)、文学 (诗歌)、舞蹈(民间舞和芭蕾)、舞台美术等融合为一体 的综合艺术。
❖ 创作背景:于六十年代他采用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 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并因此而享誉笛坛。
拉弦乐器—二胡
❖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 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 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 词,当时将西方、北方 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 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 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 后,明清时期,胡琴成 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乐曲欣赏
❖ 一、传统《渔舟唱晚》 ❖ 二、现代《夜深沉》 ❖ 三、改编古筝版《卡农》
打击乐器—鼓
❖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 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 或鼓杵敲击出声。其中,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 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 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 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 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
❖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 “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 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 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 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 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 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 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 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 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 力。
❖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
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 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 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 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 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 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奖”。(欣赏)
弹弦乐器—古筝
❖ 古筝是我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 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 众的喜爱。
❖ 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比较代表的 为“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 到了现代,流派的区别已经很小了,几乎每个流派 都兼具各家之长。
❖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 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 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传统的筝乐 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 “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 特色。
❖ 中国的歌剧的发展史可以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儿童歌舞剧 《麻雀与小孩》算起,它将歌曲与对白并重。
❖ 代表作《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
乐曲欣赏
《姑苏行》
❖ 作曲家:江先谓
❖ 生平:1924年出生于山东威海,12岁起跟哥哥学艺,其中民 族乐器中的吹拉弹打他都能演奏,14岁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 持生活,1949年参加革命,并考入解放军前线歌舞团独奏演 员。
❖ 张扬的个性
❖ 1、展现多种多样的声音色彩。 ❖ 2、通俗歌曲演唱伴有优美的形体表演。
❖ 自然的语言
❖ 通俗歌曲的广泛性、民俗性决定了他的歌唱语言应当是自然 的、大众化的。有很多通俗易懂,贴近民众生活歌唱语言都 是经过多少年来千锤百炼的经典,有的来自口头文学,有的 来自民歌,有的来自民谣,且朗朗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
艺术歌曲发展
❖ 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为例, 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 欧洲早期艺术歌曲的作品、概念与创作要求传人我国,大约 是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 前后,首先得到国人知识、文 化界人士的欣赏与喜爱,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中的 一道夺目靓丽的风景线。其中主要作品有《春游》、《叫我 如何不想她》、《早秋》、《问》、《梦》、《我住长江 头》、《玫瑰三愿》、《梅娘曲》、《日落西山》、《嘉陵 江上》、《夜半歌声》、《铁蹄下的歌女》、《长城谣》等。
❖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空 前繁荣。新时期的作曲家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 士心、徐沛东、陆在易、王志信等创作了《我爱你,中国》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我们是黄河泰山》《我像 雪花天上来》《我爱土地》《母亲河》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艺 术歌曲。
通俗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