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什么是周长》评课稿
大面五小张芳君11月12日,我参加了区数学骨干教师教师,聆听了著名教师何瑜姝老师的讲课“什么是周长”,我从这堂课中学到了很多。

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什么是周长”,教材只给了几幅图,2句话。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创造性的将材料进行加工。

何老师用孩子们喜欢的“神舟七号”发射场景和卫星绕地球一周的视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动态的蚂蚁跑树叶的一周,进一步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种方式、有层次的感知“周长”的含义
理解“周长”,揭示周长的意义:①卫星绕地球一周;②蚂蚁跑树叶,并用手势跟随;③摸书的一周;④描图案的一周等,让学生充分理解周长就是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适时揭示概念并加以巩固反馈。

通过两只蚂蚁赛跑“一只蚂蚁跑树叶,一只蚂蚁跑大的荷叶”让学生浅显地理解到周长是有长度,是可以比较的。

三、充分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策略
在测量树叶周长的时候,刘老师提供了很多工具:直尺、软尺、棉线等,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从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你觉得选用哪种工具更好?用软尺哪里不好?那该用什么工具呢?”一个个富有启发的追问,让学生在思维的选择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四、巧妙运用课堂的生成、灵活调控课堂
何老师在处理P45找三角形的周长时,首先需要理解到周长的概念,要测量出三角形的各边的长度并进行计算。

在此环节中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直接出现三角形的周长,而测量的数据则在图中没有。

何老师巧妙地运用这一课堂生成“你对这位同学有没有建议?怎样做才能让大家都明白?13cm是怎样来的?”于是学生很快明白了该怎样去做:测量并表数据,用算式表达思维过程。

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这是一节“常态下的课”,“扎实的课”,“丰富的课”,让我学到很多,再好的课也有需要完善的课。

首先是测量腰围、头围的活动能不能在感知周长感念的环节中展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一周”“周长”;
其次是当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时候,学生本能的说乙更大,甲更小,他们比较的是面积。

能否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在比较为以后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做知识铺垫。

另外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在比较周长时,很多学生会用重叠、平移的,但也有用计算的。

此题是要学生明白“图形形状不同,周长有可能相同”,前两种学生不难达到目的,用计算的方法,难免会产生误差,从而导致结果不等,怎样处理这样的结果更好?
这只是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需原谅!
2010-11-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