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阆中古城地理环境及文化内涵解构

(完整版)阆中古城地理环境及文化内涵解构

阆中古城地理环境及文化内涵解构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都、府、州、县等多种类型。

虽然它们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千差万别,但从其有机统一的城市布局结构、城市空间组织到山、水、城三者共融的城市景观及良好的城市大区域绿化和环境保护,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城镇建设的指导理论———风水学说的精妙之处和卓越成就。

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的阆中城,就以其山水名胜而得称于世,历来就为古代巴蜀重镇,且已有2 300多年的建城历史。

沿革至今,其城市格局及自然景观,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风貌,对研究中国风水理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阆中古城山水格局综述“‘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地理因素,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生态、气候、植被、物产、人口、交通及景观等等,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城市生存发展之本。

”阆中得名,寓象其山水格局,名实相符。

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山水严密缠护的名胜之地。

此地北距广元180公里,有栈道、朝天峡等天险,循古要道金牛道可通汉中;东距通江、南江、巴中200余公里,有大巴山为屏障,循另一古道米仓道可出汉中;西北至剑阁120公里,有天下雄关剑门可守险;溯白龙江北上可通碧口,为川、甘孔道;南向,循金牛道、米仓道及绕城而过纵贯南北的嘉陵江,则可经层层关拦而通巴蜀腹地,以及江汉滇黔。

阆中城适处该勾通中原与巴蜀等地的水陆要冲,而城寰在所,大坝平衍,人物繁庶,又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兼有七关(南津、五吉、河溪、梁山、锯山、土地、滴水)合护,成金汤之固,且风光佳丽。

所以两千多年以来,其成为川北政治军事重镇,商贾辐凑和雅志山水的文人墨客荟萃胜地,并因此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繁荣,人才辈出。

契合于地灵人杰的传统观念,被世人视为风水宝地。

不难看出,阆中古城在城镇选址及经营发展上均受古代风水学说的影响。

首先在选址上,选择山水交会处,使城镇天然具备山水要素,从而极其便利地形成浑然一体的“山水城”。

同时在城镇空间组织上与外部自然山水空间同构,共同营造一种围合重重、内敛向心的封闭空间,可谓“三面江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图1) 。

而这两者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又为其城镇景观能从自然山水之中取得佳妙的背景、衬托、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从而与自然山水建立呼应关系奠定了基础。

因此,下面就风水学说中的主流“形势宗”所谓“地理四科”即“龙”、“砂”、“水”、“穴”,来对阆中古城风水意象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古城阆中地理环境的风水意象风水又称地理,以“形势宗”最盛。

“大江南北,无不遵之”,“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注龙、穴、砂、水之相配,其它拘忌,在所不论”。

(所谓形势,即山川地理形势。

而龙砂水穴,是致用于分析地理环境构成的实用方法,并由此衍生的专门术语。

)⑴龙脉的意象龙脉即山脉,山之延绵走向谓之脉。

如《管氏地理指蒙》:“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借龙之全体,以喻夫山之形真”。

而龙脉审辨之法,“以水源为定,故大干龙则以大江大河夹送,小干龙则以大溪涧夹送,大枝龙则以小溪小涧夹送,小枝龙则惟田源沟洫夹送而已。

观水源长短而枝干之大小见矣”。

而在《考工记》中,就有“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

”的论述,而中国古代城市选址,“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故可见风水家十分重视来龙去脉的研究。

就以城市的山川格局而论,风水理论依龙脉的聚结,即山水的聚结来进行考察,有大中小三种“聚局”;“大聚为都会”,“中聚为大郡”,“小聚为乡村、阳宅及富贵阴地”。

以阆中而论,其为大郡、州邑,属中聚局,为“千里山水大会”,正与其地处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会格局相合。

而阆中古城北倚的蟠龙山也是由大巴山系来脉聚结形成。

据县志:“蟠龙山,为阆城之镇山也,在县治北三里,蜿蜒磅礴,横阔十余里,西至西岩,东至东岩,皆其旁支”。

以今日《阆中地理志》来考察,在阆中地理格局上,蟠龙山系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大,它与同时来脉于大巴山脉的方山山系和龙山山系,共同形成了城市北部的层次深远而高大雄伟的天然屏障,阻挡着北部的寒风,迎纳着南部的阳光和暖湿气流,形成了良好的气候。

而在景观上,站在古城江对岸的锦屏山上极目远眺,可见主山蟠龙山成为城市背景,以其秀峰层集、景象深远、气势磅礴、端崇尊贵、林木葱郁、霞披云锦、阳光返照,四时不同,光色变幻,多彩多姿,使城市北部天际远景有悦目的收束,美不胜收。

从“仁者乐山”的传统审美理想,古人得以由此展开丰富想象,赋其灵性,象征城市命运。

而风水说中禁伐主山林木,禁凿龙脉,倡导植树以护“生气”等做法也无疑保护和提升了阆中蟠龙山对城市景观及审美情趣的价值。

⑵砂的意象《地理人子须知》说:“沙者,古人授受,以沙堆拨山形,因名沙尔”,沙、砂相通。

风水术语“砂”的由来,可知它反映着山之群体观念。

它统指前后左右环抱城市的群山,并与城市后倚的来龙、或谓主山镇山者,呈隶从关系。

并依照中国传统宇宙观,以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东西南北四方宿名依四至方位论砂山格局,以徵其方位。

其意象,如《葬经翼》所书:“以其护卫区穴,不使风吹,环抱有情,不逼不压,不折不窜,故云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午”。

由此可见砂山对于良好生态与景观、以及心理感受,即对于环境质量完美的作用极大。

另外风水格局中重要的概念还有水口山,或水口砂。

“水口砂者,水流去处两岸之山也。

切不可空缺,令水直出;必欲其山周密稠叠,交节关锁”。

可见,水口砂所居地位不啻天然门户,也称之为“地户”。

“水来处为天门”者的水口砂山也是风水格局重点所在之一。

因此风水说倡导“水口间有大桥、林木、佛祠”,“建台立塔本相宜”,以崇其胜,既成瞻仰之景观,又利俯览而观景,更可御敌捍卫主城。

由上述风水之说,再观围合阆中城四面群山(除蟠龙山外)的种种意象,可知阆中风水格局中砂山之至善。

就地而望,嘉陵江南岸之锦屏山“两峰峻山亘,杂树如锦,与郡城对峙若屏,故名。

”对于精谙辩方正位,崇尚向明而治、南向为尊,并雅志山水之乐的古代中国人来说,锦屏山及山后印斗山、金耳山、眉山、赛锦屏、西偃山、黑松山等等,形成重重朝案,气象深远,层次丰富,峰峦竞秀,由城中南望,不可胜收。

锦屏山作为阆中胜景,依风水格局建成,以其案山形成城市绝妙对景,而锦屏山上因仙圣游集,建亭台楼阁,亦兼有观城廓之利,正可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廓如丹青。

”另外阆中砂山格局之胜处,尚有其水口山,即雄踞城市东南,隔江相望踞江水折处,高大峥嵘的塔山。

为镇水口,塔山绝顶建有白塔寺,山右的大像山,唐时就依山凿大佛于山壁,建寺大佛寺,全契符水口间相宜建台立塔设佛祠之风水主张,成为极佳景观与观景建筑。

登塔山而望,只可见大像寺掩映峻山之中,若隐若现,西望锦屏,相为表里,俯而视之,大江回折、汤汤流去;而北岸郡城绵延数里,如丹青一片,灭没于远烟高树间,融合于蟠龙叠翠中,极为眩目磅礴。

而与西山隔江相望的玉台山也是城西北水来处之天门所在,山上亦有玉台观、滕王阁、望水寺等景观与观景建筑。

依风水择址而建,既为山水增色有立观瞻远眺之所。

其建筑均因建于天门地户也自然成为入阆中首见景观,而成为城外部识别标志的作用。

⑶水的意象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已”。

讲究水的功用利害与其形势、质量之间的关系的论说,概称“水法”。

之所以注重“水法”,首先因为水与生态环境即所谓“地气”、“生气”,息息相关。

次之,为交通运输和设险防御之利,且又要以防水害为重。

同时,水景带来的景观作用和审美价值更是不可忽略。

以风水之“水法”而论阆中,长江一大支流嘉陵江迂曲于阆中而经其三面,正好形成大聚结、“干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势,自然属于风水宝地。

嘉陵江水滋润着这里肥沃土地,调节其气候,形成良好生态,故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滨水居住生息。

而其水运交通之便利更是促进城市繁荣和发展。

处于“金城环抱”中的阆中古城的现址乃唐宋时格局,为近水而利交通,也为取得城市最佳对景即以锦屏山为案山,而在凸岸即北岸滨水而偏西处,建有堤坝以御洪、杀水势而息江患。

同时,旧时城墙,也统筹考虑了防洪之用,故虽遇百年未有的大水,也仅淹至瓮城。

“阆州城南天下稀”。

城南水之美也为阆中人所钟爱,逢端午龙舟竞渡在此,沿为民俗直至今日;夏日纳凉消暑更兼观风赏景,这里也成大好去处。

⑷穴的意象风水论穴,“盖犹人身之穴,取义至精”。

选穴方法谓“穴法”,须总体权衡龙法、砂法、水法,故有谓:“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

穴的选择关键在于“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

也就是说,城市或其它建筑选址的落脚点,应在龙、砂、水重重关拦,内敛向心的围合中。

这种格局,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场所,一方面能倚周围山川拱抱阻御风砂,迎纳阳光,阴阳和合,形成良好的生态小气候;另一方面,龙、砂、水种种景观意象,皆钟情在穴中,赋予人最丰富的感受,得到游目骋怀的心性寄托。

古城阆中所在之穴位,在于环境的内敛围合利于生态、防卫、景观等等,而其中建筑布局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城市座向方位,四至关系,中心所在,格局大小等,也是通过对龙、砂、水、穴的细致考察和周密权衡的过程中确定下来。

阆中古城的建筑布局,如《阆中县志》所述,就是根据后倚蟠龙山,前照锦屏山,本着风水穴法中山向选择最重朝案、“必以近案有情为主”的意象而规划的,而“前朝后市,左宗庙、右社稷,亦莫不井井有条”。

遵此风水格局,在权衡阆中四面山水而择定的城市中心,即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及南对锦屏山的双栅街的十字交结处,建有“中天楼”,其意象,正应于风水“天心十道”之喻。

城内其余街巷,都以中天楼为核心,现今中天楼早已荡然无存,但城镇格局保留完好,仍以十字形大街为主干,迭分东西展开。

各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或为蟠龙山,或为塔山等等,南向主街则多取锦屏山片断为底景。

另外,根据风水建置镇守城南“生方”之气的“阆苑第一楼”华光楼,与锦屏山和黄华山对峙形成“气口”的南津关隔江相望,成为南来北往于古金牛道、米仓道上的重要标志性景观建筑。

从阆中城的实际情况考察,可知风水说中避开气口、建置镇楼等说,实际是利于古城规划建设的合理布局处理方法。

城与市的职能分区明确,不同功能区域划分,避免城市内外各种不利干扰、包括车马喧嚣,合理组织和疏通道路交通,标志建筑的设立又可增强环境或场所识别性,丰富和完善环境景观、包括城市天际轮廓线,以及战时防卫等等方面,由此不难看出风水意象其中蕴含的诸多系统性和合理性的内涵。

三、阆中风水意象的文化内涵阆中的风水意象蕴含的诸多系统性和合理性的内涵,其中由于其城市的长建制时间,形成了以风水意象为基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下试对其进行解析和阐述。

⑴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风水模式的封闭格局在战乱时期确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