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丹的内涵与实质20XX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便启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传统医药项目细分为中医养生方法等8类。
目前国务院已公示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包含33个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中医养生项目却仅有一项,其中具体内容为山西太原药膳八珍汤,福建省晋江灵源万应茶和永定万应茶。
这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养生学术内容犹如沧海一粟,金山草木。
所以,本文对源于中华民族长生成仙追求的“神仙家”学术,即中医养生丹术的源流及文化内涵、濒危现状加以说明,以期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保护。
中医养生丹术的内涵与实质1.中医养生丹术的概念“丹术”一词见于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金丹金碧潜通诀》:“丹术着明,莫大乎金火。
穷微以任化,阳动则阴消,混沌终一九,宝精更相持”。
又云“丹术既着,不可更疑焉!故演此诀,以辅《火记》焉!庶使学者取象”。
《云笈七签?丹论诀旨心照五篇》又谓“不知此妙,不可言修丹术事”。
《火记》是《周易参同契》所载的上古养生典籍,故所谓丹术是养生的方法。
中医典籍《泰定养生主论?杨易跋》谓王珪“慕丹术,尤邃于医”。
王珪是元代名医兼养生家,享年九十而卒,其遗物有“柴关丹灶药栏之属”等,说明他生前经常进行外丹烧炼或中医药物的炮制。
其着作《泰定养生主论》谓自己“飞金精于肘后,炼玉液于丹田,未尝思想,皆出自然。
但风火盘旋,龙虎交战,已尝逐尽寒邪痛疾”。
他认为,“神仙之道,丹经万轴,妙在铅火二字神方道术,未尝不欲济人,亦未尝不诫人,谨传授者,盖得人则传,道不虚行”。
可见这里所谓“丹术”,即是内丹术和外丹术的统称。
由于丹术的实质是通过药物或自我修炼追求长生不老和如何成为“神仙”的学问,是专注于提升生命健康境界的养生学术,与古代中医方技流派之一的“神仙家”学术范畴和内涵一致,所以本文将之称为中医养生丹术。
2.古代的中医养生学术中医学在古代被称为“方技”,《汉书?艺文志》谓“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汉兴有仓公。
今其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即是说方技乃是政府所担负的医疗与养生职责,古代的名医岐伯、扁鹊、仓公等都是精通方技的高明医生,可以论病及国,原诊知政,现在这种技术已经不能传承彰显,所以只能通过有关的图书记载来研究。
其学术可以划分为4类,即神仙家与房中家、经方家、医经家。
并对四者作出界定,“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先王制外药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
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从上述分类和定义可以知道,古代的医经家实际就是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经方家则是专门遣方用药、攻病疗疾的方法,房中家则是节欲保精、情志调适的技术,神仙家则是如何永葆青春、追求延年益寿和长生不死的实践活动,实际就是今天所说的养生,所以古代的神仙家与房中家,就是今天的中医养生学术。
由于房中家历来隐而不显,虽然流变为内丹双修流派,但仍然不能作为学术公然讨论。
所以,神仙家始终居于养生学术主流地位。
3.中医养生丹术就是古代的神仙家学术从神仙家的定义来看,其学术是专门研究如何保持生命的本真而超越形体的学问。
所以,神仙家既是道家“长生不老”目标的追求者,又是中医养生最高养生目标的实践者,“仙”与“医”实际高度统一。
所以,中医养生丹术,实际就是通过性命双修而达到免除疾病、健康长寿乃至生理和心理超越的神仙家学术。
据孟庆云先生考证,今天的“中医”与《汉书?艺文志》中所言“方技”之“中医”全然不同,前者是我国沦为殖民社会西医传播普及后才产生的与之相对的概念,其内涵缩小为“医经家”与“经方家”的综合甚至部分综合,重点已经偏向于以“疾病”为对象的中医特色的“治疗”;后者则是涵盖了一切人体生命、生理、病理现象的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全方位的“医学”。
所以,中医养生丹术实际是古代“方技”中的神仙家学术,也就是传统医学全面涵盖的养生方法和技术。
中医养生丹术的流变1.中医养生丹术的渊源现今学者,大多将丹术划入道家或道教学术范畴,而且认为外丹术产生于战国与秦汉方士为长生不老的“仙药”追求,而内丹术则始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成书时期,并发展成为后世“长生不老”的养生学术。
实际上,以“性命双修”为标旁、以“精气神”三品药物养炼为内容的内丹术和外丹烧炼由来已久,儒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和神仙家“保性命之真”的理念在很早就已提出并付诸实践。
王沐先生指出,“现存文献中记载内丹功法的,以东周安王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为最早(公元前380年制戍,距今已二千三百多年)其内丹功法,似为近代的小周天丹功,包括行气、炼、化的过程,这说明我国战国初期丹功已成”。
从成书于东汉以前的中医祖典《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来看,中医方技实际是养生丹术理论的实践经验总结。
如《神农本草经》上品药物“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三品药物中具有诸如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的养生药物高达211种,占58%。
《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的内丹养生理论和方法,当代丹道学术大师胡孚琛指出,《黄帝内经》是丹家宝典,“是指导内丹修炼的着作”。
“《黄帝内经?素问》首卷《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及《阴阳应象大论》等,诚为修道炼丹之通理”。
所以,古代中医学术实际是以内丹术和外丹术为主要内容的养生丹术之渊薮。
2.中医养生丹术的流变秦汉以来,由于“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以追求“长生不老”的外丹术和内丹术成为“怪力乱神”而受到主流社会排斥。
如《汉书?艺文志》对神仙家的评论谓:“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
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故魏晋以来,神仙家学术开始分化,内丹学术游离于“中医”学并逐渐分离划归道家学术,而外丹学术则与“中医”融合成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或研究对象。
由于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恰恰为丹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所以后世学者大多将丹术划归入道家或道教学术范畴,并将华佗、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大医贴上道士标签,所以后世直至近代皇家贵族服食丹药求仙多有道士参与其中。
而历代医家在医疗活动中也十分重视精气神传变转化的实证体验与“内景隧道”的返观照察,从而印证经络脉象以指导临床,所以都兼习内丹术,明清时期的命门、气血理论都是受到内丹学术影响后中医理论的提升。
近代名医潘箬泉、恽铁樵、章次公、秦伯未、施今墨等人,都曾向陈撄宁等丹道大师请教切磋养生学术。
这都说明,神仙家的养生学术虽然分化为以道士为主的内丹修炼群体和以医生为主体的外丹烧炼与医疗群体,但二者始终相互交织发展,融合渗透,故丹术实际始终是中医养生治病理论与方法的重要内容。
3.中医养生丹术的传承现状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将国家的积弱归咎于传统文化,而近代西方科学的传入,以及西医学术范式和“查病、治病、防病”导向的“分子-生物”医学模式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医学界不自觉地参照西医标准削足适履,将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重点转向对“疾病”和“治疗”的关注,使得以未病先养、提升健康、心理超越、心灵升华的传统养生学术与参照西医学构建的狭隘的现代中医学脱离。
所以中医“蛋糕”不仅越做越小,而且淡化了“治未病”这一先进的理念,使中医优势无从谈起,中医自然而然走上了式微的道路。
加之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传统的割裂,使人们视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养生学术为迷信而不去研究,甚至嗤之以鼻,不愿了解一顾。
在现实西方文化强势地位和唯“科学化”舆论导向下,中医无法摆脱“治病”的逻辑与定位,许多中医从业者都按照西医的标准来改造中医,“上工治未病”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中医养生精华的中医丹术反而在中医界无人问津,仅有极少数中医人士将神仙家学术作为以治病为目的“医学”之余事私下进行研究。
而中医业外研究者大多着眼于中医学与道教、道家养生学或内、外丹学术关系的研究,或者从生命科学、生命哲学、人类学角度研究。
虽然胡孚琛先生等社科界学者有关论着中涉及中医养生丹术的理论,但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小,而且对中医学术的影响甚微。
结果导致中医养生“阵地”被一些并没有中医内涵的洗浴、娱乐项目占领,社会上所谓的“中医”养生大多沦为非法行医或变相的治疗活动,故而中医养生丹术实际面临传承断裂和消亡的危机。
中医养生丹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1.中医养生丹术非遗保护是中医学术完整传承的迫切需要中医养生丹术源于中华民族长生成仙的追求,经过了数千年的积累,其学术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中医药知识和生命认知的实践体验、方法以及养生技术。
然而,有许多内容项目已经淡出中医药范围,如在明代以前官方医药教学和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祝由十三科和房中术、禁咒术、符水疗病等,虽然民间尚有遗存和传承,但在文革时期多被斥为迷信而扫除尽净,发掘和传承已经很难。
更为堪忧的是,作为中华文化独有的养生文化,在现代经济大潮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已经被肢解和改造。
所以许多中医养生治病理论濒临消亡或仅在道家、道教学术中有所保留。
有人统计,《道藏》收录的医家经典覆盖了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占《道藏》文献的70%以上,而且其中不乏孤本、秘本、善本,俨然一套医籍汇编。
所以,由神仙家学术流变而来的中医养生丹术虽然众说纷纭、流派纷呈,但其作为古代医学中重要内容的地位却大大下降甚至游离于中医学术之外,当代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养生学、道教、道家、生命科学、人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探讨,而且研究者多为非医人员,许多中医反而因为过度的西化或狭隘保守的心态失去了传统医家不断从养生丹术中汲取养分的探索精神与动力,一些传统医学内容面临传承断裂和消亡,一些原本属于中医学术范畴而存在于民间和道教典籍中的医学内容得不到传承,所以,一些学者在中医学之外提出武医学、象数医学、意象医学、道医学或道教医学等概念和理论。
如一些学者将道教医学或道医学区别于中医学,作为另外一种医学来研究,日本医生吉元昭治《道教与不老长寿医学》、盖建民《道教医学》、王庆余、旷文楠《道医窥秘——道教医学康复术》、熊春锦《道医学》、祝守明《道医讲义》、《道医概说》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
而一些青年学者对此则有不同的认识,如张卫《明清道教医学》从道教医学角度分析中医理论与道教医学和养生内容的相互渗透。
何振中《内丹医学研究》认为,内丹医学思想的基本理论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相一致的,而道教医学内容体系的建构,是以中医学作为参照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