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语中的敬称》的文献综述学生:周柳柳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指导教师:谢荣娥长江大学文学院中国是礼仪之邦,重礼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而且我们将继续把中国的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何为“礼”,《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就是说在交际中,要用谦卑的词语来指称自己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用尊敬的词语来指称对方或他人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谦词和敬词。
敬称和谦称出现在中国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王珏曾经在《古汉语委婉语的等级色彩》指出原因如下:“第一,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皇权尤其至高无止。
第二,古汉语委碗语既可通过自身显示交际者的社会千级;又可通过它使用中的不对称现象显示交际者的社会等级。
第三,古汉语委婉语既在修辞止显示着交际双方的不同语言等级;又在交往中显示着交际者的社会等级。
”【1】一、关于常用敬称词的研究。
敬称都是用来称呼别人,因此敬称是没有第一人称的,一些学者曾就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如下:1、关于“您”、“您们”等第二人称。
“您”字作为敬称并非在有了语言之初就出现了,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等级制度的日益森严而逐渐出现的。
关于第二人称代词敬称形式“您”的来源有两种意见,其一是黄晓雪在《敬称形式“您”的来源》中提到:“(一)王力先生认为是从近代汉语(金元时代)的‘恁、您’发展而来;(二)吕叔湘先生认为‘您’是‘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是‘你老’脱落了‘老’字元音,只剩下‘l’,而汉语没有‘-l’,就转成发音部位相同的‘-n’。
”【2】张巨龄在《从“您”字敬称起于何时说开去》指出:“吕叔湘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已撰文做过详尽的分析。
他指出,金元时代的‘您’作为敬称使用,有五种情况:一是‘父与子语’,如‘知远闻言,只见眼泪汪汪向承义道:‘您不须去,您若去时,两个舅舅必用计谋陷害’’(见《五代史平话》);二是‘翁与媳语’,如‘惹大个东大岳耶耶,它闲管您肚皮里娃娃’(见《元杂剧》);三是‘夫与妻语’,如‘喜色满腮,知远从头’一一开解:‘您儿见在,三娘且请放怀’’(见《刘知远传诸宫调》);四是‘与使女语’,如‘张生闻语速开门,连问:‘管是恁姐姐使来唦’’(见董解元《西厢记》);五是‘与敌人语’,如‘指彦威:‘听吾语……存仁义交您归去’’。
”【3】由上可见,“您”字作为敬称始于金元时代。
您”是第二人称代词,表尊称或敬称,这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已取得共识。
但在它的复数形式问题上却分歧很大,没有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关于“您”的复数形式问题,众说纷纭,纵观各家之言,武金锋在其文章《“您”的复数形式研究机述》中概括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四点:“(1)认为‘您’只用于单数,没有复数形式。
(2)认为‘您’既可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即单复数合二为一。
(3)认为‘您’在口语里没有复数形式,‘您们’一词只在书面语中出现。
(4)认为‘您’的复数形式就是‘您们’,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
【4】关于第二人称的复数形式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定论,但是关于“您们”一词作为第二人称的复数形式一直没有得到普遍的肯定,因为在我们日常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并不习惯使用“您们”。
所以第二人称的复数形式没有确定的说法。
2、关于第三人称的敬称形式。
第三人称的敬称比起第二人称来说要丰富很多,并且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可以很明确的通过听别人的称呼语而得出对华人之间的身份、年龄等信息,这也正是汉语博大精深之所在。
敬称是表示恭敬、尊敬的称谓,完全符合顾曰国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贬己尊人”原则中的“尊人”。
“抬”和“尊”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
具体有如下见解:(1)令关于“令”字,张广飞在《尊称和谦称》一文中指出:在第三人称中称呼别人时大多会用到“令”这个词。
令尊、令严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令堂、令慈是对别人毋亲的尊称;令正是对别人妻子的尊称;令兄、令弟、令姐是对别人兄弟姐;令郎、令爱是对别人儿子女儿的尊称。
“令”字是对他人亲属称谓的一个敬词。
对别人的亲属称谓上加上“令”字后,“令”之前就不能再加“你或您”字。
如:“你令郎”、“你令正”都不可以。
在别人面前谈起自己的亲属,也不能加“令”字。
【5】同时吴小如在《“家”“令”“舍”及其他》这篇文章中写到:称呼对方的亲属,一般都用“令”字打头。
如称对方的父亲为“令尊”(对自己的父亲也可称“家严”,死则称“先严”),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对自己的母亲也可称“家慈”,死则称“先慈”),以及令兄、令姐、令叔父、令姑母等。
至于对方其他的人,我们一般不予区分是否健在还是已故,因此“令先……”的说法似乎不宜类推,至少我没有听过“令先堂”“令先弟”这样的称呼。
【6】郭灿金、张召鹏认为:“先”是指已经去世的人。
“先母”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即“我的已经逝世的母亲”,因此,“先母”必须是第一人称用语。
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以使用这个词语。
不论出于多么敬重的心情,称呼别人去世的母亲都是不能使用“先母”这个称呼的。
“先父”的使用与此相同。
对此不可不慎。
【7】(2)尊关于“尊”字,李亮在《从古汉语敬谦称解读礼貌原则》这篇文章中归纳了“尊”的用法:“尊”有尊贵、高贵之义,用在相关的词前敬称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人或事。
尊阃、尊嫂、尊阁、尊正、尊夫人都是敬称对方的妻子;尊称听者的意见为尊命;尊仪、尊颜敬称听者的仪容等。
【8】(3)贵关于“贵”字,李亮在《从古汉语敬谦称解读礼貌原则》中对其做出如下解释:“贵”有尊贵之义,用在相关的词前敬称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
【9】(4)高关于“高”字,李亮在《从古汉语敬谦称解读礼貌原则》对“高”字做出了解释:用于称呼听者的事物。
称听者的见解为高见;称老人的年龄为高龄或高寿。
【10】。
(5)老晋家泉在其文章《汉语中的敬称“×老”“××老”》中就这个问题做出了精确的论述:由于中国人有姓有名还有字或号,所以“X老”或“XX老”的称呼也就有了不同的方式。
学者们一般认为是:①、姓+老。
例如张寿康《文章丛谈》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今年秋天,我去拜望叶圣陶先生,同叶老谈起《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的写作。
叶老着重谈了写景状物的文字,要重视“拿起笔来之前”的工作。
【11】②、姓+名的第一字+老。
二、姓+名的第一字+老。
例如《修辞学习》中有这样一个例子:陈望老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12】以上两例把陈望道、叶圣陶的姓和名的第一个字取出,再称“老”。
这样尊称,应用的范围较小,也适用于德高望重的少数人。
③、姓+字或号的第一字+老。
例如《周恩来选集·下卷》中的一个例子:在我们这里有不同等第的人,沈衡老是进士公,黄任老是举人公,董老是秀才公,还有翰林公。
【13】④、名的第一字﹢老。
晋家泉《汉语中的敬称“×老”“××老”》中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望老在《发凡》中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辨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指导学术研究,在我国也是个先行者。
【14】(6)玉“玉”是品行高尚的象征,古人对“玉”的评价一向是很高的。
而以玉称人,则是古代汉语中别具一格尊称。
《尊称与谦称》中就以玉称人做出了一个简单的概括:对别人尊称的词语中,常用的还有“玉”字。
如玉体,身体;容貌;玉度,仪态风度;玉音,言词;玉礼,书信;玉照,照片;玉昆金友,兄弟。
【15】而萧世民、康旭平则专门写了一篇名叫《以玉称人:古代社交中别具一格的尊称》的文章,讨论了关于以玉称人的几种说法,具体内容如下:①尊称他人的体貌。
尊称他人容颜为“玉体、玉面、玉山、玉容、玉貌等。
②尊称他人的言语、声音、德操、行为。
这类称呼有:“玉声、玉音、玉趾、玉润、玉德、玉温、玉性,等。
③尊称他人之子、女、兄弟、眷属。
称他人之子为“玉麒麟”。
称他人之女为“玉女”。
称他人兄弟为“玉季”(金昆玉季)或“昆玉”(玉昆金友)。
④对他人书信文字、诗文的敬称。
玉札—书信。
玉文、玉字—文字。
【16】(7)“下”字称谓薛吉辰有一篇叫做《礼仪中的“下,’字称谓》的文章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详尽的解说:陛下。
陛下指宫殿、厅堂的台阶,陛下也就是阶下。
古代天子坐于宫殿之内,有武士手执兵器排列在台阶两侧保卫、大臣奏事或与天子对话,不敢直呼天子之名,就自称“陛下者”,意思是台阶下的人。
后来,“陛下”,就成为对皇帝的尊称。
从秦朝开始,专称天子为陛下。
殿下。
原意是殿阶下,从汉朝以来,通称诸侯为殿下。
唐朝初期规定,百官给皇太后、太后上书,东宫官员给皇太子上书,都称对方为殿下。
现在,“殿下”是对亲王或太子、公主的尊称,只用于外交场合。
阁下。
古代三公开阁,“阁下”是对聋公等人的敬称,常在书函中使用。
在唐代,百姓之间也互称阁下。
今天“阁下”只用于外交场合,是敬称对方的,如“大使阁下”、“首相阁下”。
摩下。
摩是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摩下指将帅的部下。
后来“摩下”成为对倒巾的敬称。
膝下。
子女幼年依附于父母膝下,因此以膝下表示幼年。
后来书信中常用作称父母的敬词。
在下。
是对自己的谦称,多见于早期白话。
【17】足下。
这个薄敬称谓的由来,缘于一个历史典故,卢铭就这个典故在《以卑达尊说“足下”》中做出了一些介绍: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途经五鹿时,饥饿难忍,竟饿倒在随从身上,随行的介之推割掉自己大腿的肉煮汤献给重耳吃,使重耳感激涕零。
此后,重耳一行又屡经流亡坎坷,终于借助秦穆公的帮助,于公元前636年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当政之后逐个封赏,竟一时忘了介之推,于是介之推背着老母隐居绵上山中。
晋文公欲封赏他,他执意不肯出山。
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迫其下山受封,可是他坚持不出山,竟被烧死在一裸大树下。
晋文公感念他当年的恩德,命人把那操大树砍回做成一双木屐以作纪念,每当念及介之推,就俯视木屐叹道:“悲乎足下!”后来,相沿成习,“足下”即成了一个表示对人尊敬的社交称谓。
【18】二、关于谦称。
关于谦称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外都有很多学者在进行研究。
词范围较大,谦称是其中重要部分。
葛克雄在其作品《敬词·谦词·敬谦词》中对构成谦称的方式进行了一些交代:谦称主要是用贬义词,也用有拟物格的。
用这些方式将自己及其所属卑化、弱化、物化、贱化,以自我降格自我贬低而表现谦虚、谦让、谦恭、谦逊的盛情美意。
【19】谦称,通常情况下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谦虚的态度,是一种客套用语。
因此,谦称往往是对话者自己在讲话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的词语和语气。
它一般是指自己而言,所以多为第一人称。
刘玉环在其文章《谦敬语修辞的文化色彩》中就谦称提出以下说法:“臣、下走、妾、仆”等;敬称,例如:“子、先生、足下、陛下、夫子、公”等。
谦敬副词是指下级对上级、臣属对皇帝、晚辈对长辈或同辈之间,例如:“幸、辱、惠、垂、忝、叨、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