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进步,能够规范、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等等。

因此,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时就要注意到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如讲解引导法、整体把握法、比较总结法等。

应该适度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注重在学生已拥有丰富的语感的基础上,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标签:基础知识;语文教学;教学方法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是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要求中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语文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其内容一般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古代汉语知识、常用文体读写知识、文学体裁及鉴赏知识、文学史常识及古代文化常识”等。

虽然在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习注重“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但并不是说可以忽视中学基础知识的传授。

相反,古往今来,无论什么时候,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下面笔者就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管窥之见,仅作大方之家参考。

一、中学阶段教授基础知识的必要性(1)教学语文基础知识,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进步之举语文知识就是语文规律的科学概括和语文学习方法的科学总结,是进行语文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必不可少的。

从语文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古人尽管没有学过语文知识,但他们是从语言实践中学习,而且是下过非常艰苦的功夫去学的。

今天探索并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至少可以比古人少走一些弯路,少花精力和时间,是当代语文教育的进步之举。

(2)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需要语言理论的指导。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体“潜能刺激阶段”和“完善潜能阶段”,本阶段的语言习得强调科学性,需要一定的语言理论指导和科学知识的刺激,以开拓个体潜能的发展。

再者,现代语文教学须有一套对训练语文能力给以有效指导的完备知识,绝不能像传统语文教学那样“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凭朦胧的感觉和经验办事的状态,靠老师耳提面命,靠孩子们自己去体会、摸索”。

(3)语文教育需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规范、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现代信息社会,电脑的普遍运用,对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人们“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大的表达效果”。

(4)个体不能满足于单纯从生活实践中学到的那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力,绝不能滞后于飞速发展的现实。

语文教育要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用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和语文知识来辅助、规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至为重要的。

二、教授基础知识应该做到。

(1)教学内容精简化,适当降低难度,但不能“淡化”到没有。

语文基础知识(语法)新纳入华文课程之际,由于教材注重语法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学内容庞杂繁琐,学习难度大,教师难于掌握,教学不得法,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学了没有多大用处,最终自然产生要“淡化”和“取消”语法教学的念头。

近年,随着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目的任务的认识的深化,中学华文语法教学已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其中改革重点是精简教学内容,降低难度要求。

就教学规划方面看,不纠缠于体系的纷争,避免讲过多的概念、定义,不要求系统性与完整性,着重从应用实际出发,使学生能理解和分辨一些简单的语言现象,利于正确使用华语华文。

例如不教语素和句群,只讲词、短语和句子。

对于短语的教学,按汉语的基本结构关系,只讲并列、偏正、动宾、主谓、谓补五种类型,不涉及其它。

(2)注重在学生已拥有丰富的语感的基础上,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华语是独中学生的母语,在上中学之前他们在华语运用方面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基本语法和语言的常规用法,具有一定的语感。

但却还没有全面掌握书面语言的语法和一些非常规用法。

语文知识教学就在于把感性的语言运用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认识。

这符合母语习得规律,也增加对母语的科学认识,从而运用语文知识来指导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3)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对象是以华语为母语的学生,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还不熟悉,还没有掌握好的语言现象和用法,而不应该是对已经掌握了的语言现象和用法进行理论分析。

三、几种可以做的方法(1)讲解引导法讲解引导法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述、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和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现在仍然可以使用,并且有时还必须要用。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课文和知识点,如一些完全通过自学学生不可能完全理解而需要集中讲授的新知识和需要解释的难懂词语、文章体裁知识、文学史知识、成语典故等。

讲解引导法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引导,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了探索学习,从而快速的、准确的掌握新知识、避免自我摸索,自我学习的盲目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讲解引导法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要做到:首先,教师要明确“讲解”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取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直接“灌输”知识,要“讲”中有“导”,为“导”而“讲”。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究获取的新知识,要远比直接通过教师灌输获取的新知识深刻。

所以应当避免知识的灌输,变直接灌输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自我获取新知。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教师“越俎代疱”是办不到的,关键要“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积极主动探索求知领域的过程”。

其次,要选择讲解的时机,讲解引导法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机都可以使用的,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知识初步掌握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初步学习之后,对一些问题未能“甚解”,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进而解决问题,获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但若学生没有丝毫准备,对老师讲解的内容与问题一无所知的话,那么无论教师怎么地去引导、去启发、既使天花乱坠,也将无济于事。

再次,要注意讲解的内容。

教师应该抓住重点与难点,向“45分钟”要质量、要效益。

同时还要注意内容讲解的科学性与可接受性,保证知识的正确无误与深浅适度。

柳友荣先生主编的《新编心理学》一书中说:“很容易实现的目标不能引起学生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新的动机;难度过大无实现可能的目标,学生也会退避三舍,兴趣索然。

通过中等难度学习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得到战胜困难、实现目标后的理智感的满足,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

”所以讲授内容既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过易与过难都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碍知识的传授,不利能力的提高。

(2)整体把握法整体把握是指教师应了解教材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分布情况,把握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分布点,明确近期应该教学哪些知识和每项知识在整个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及作用。

整体把握法是指教师运用教材的“整体性”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前后勾联、循序渐进,完整系统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以便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学生牢固掌握语文知识。

布鲁纳说过: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整体性、系统性学习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既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整个中学语文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共同来达到提高中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分散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在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网络中都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如何运用整体把握法组织教学呢?首先,教师要全面通读一篇课文,一单元课文、一册课文、甚至各个年级、各册语文课本中以及在每册课本中各单元、各篇之中的分布情况,把握知识体系,明确各篇课文、各个单元所应传授的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与其他语文基础知识的联系。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纵观全局,更好地教授语文基础知识,打好漂亮仗。

否则就会使每课的教学孤立起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只是星星点点的零碎记忆,形不成体系,不便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当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去接受新知识,以旧知带新知,会效果更好。

其次,整体把握法要注意文章的独特性,不能“只看森林,不见树木”,只看整体联系而不顾文章的个别特征。

课文中的文章类型很多,从体裁上分有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时代上分又有文言文和现代文。

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所含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文章侧重于字词教学,有的文章侧重于现代汉语语法教学,还有的文章涉及的文学史常识与文化常识知识较多。

教师不能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实际教学中,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面面俱到”也就是“面面不到”。

整体把握并不排拆讲课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的有重点的安排与处理。

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文,在此基础上,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基础知识讲解的重点所在,既理清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以及整本书的基础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又明白本篇课文自身的侧重点,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实现“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目标。

(3)比较总结法比较总结法是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比较总结或者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之间的异同点的方法。

这是一种很有效、很实际的教学方法,不论何时它都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运用这种方法通过鉴别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可以化难为易、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可以使学生深刻掌握一些较难、较复杂的知识,避免由于肤浅理解而导致的知识的混淆。

比较总结法主要适用于那些相近、相似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或者是不同种类而有其共同点的知识,如语法知识中的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与兼语句的比较分析、单句与复句的比较分析;修辞知识中的“借喻”与“借代”的比较分析;近义词的比较分析;相近文体的比较分析等。

综上所述,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语文基础知识,但在学校教育语境中,语文基础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能满足学生基本的语文生活、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的一个系统,静态与动态结合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特征。

只有正确地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辩证地看待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中高考改革,我们的语文基础知识才会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有发展的根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会有凭借和依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