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学生操作的机会,把培养培养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小学生数学实践操作能力,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通过对实物或学具进行动手操作,从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特殊能力。

它是目前数学教育要求培养的一种重要学习能力,是通过生活经验和数学操作活动形成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的翅膀,这无疑于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践操作有利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其思维往往离不开具体的形象思维,而数学知识大多都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他们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兴趣。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
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到图形后,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组织拼图游戏,要求学生用纸或布剪一些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再以这些“图形”作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又是剪又是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孔雀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和创造能力,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指导其进行手工制作,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它能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兴趣,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操作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由于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现在的课堂仍存在“填鸭式”教学的现象。

而且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严重缺乏自觉意识。

组织恰当的操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真正的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
块,分成左右两堆(1,l),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

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

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

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

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究的劲头更足了。

三、实践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而数学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操作,引导学生思考,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思维发展,为学习抽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会擦出创造性思维火花。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

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

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
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

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相等、形状一样。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四、实际操作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来源于现实,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和生存的基本能力。

但我国小学的数学教学显示出重知识而轻方法、轻能力、轻应用的趋势。

而数学操作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

在教师创设的操作情境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他们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长方体表面积”一课,课上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在操作实验的基础上,既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并不应该就此结束。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意,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实际状况,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香烟每包长8.5厘米,宽5.5厘米,高2
厘米。

卷烟厂将10包香烟包装成一条。

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案?你认为哪种包装方案最好,为什么?并到商店去做一次调查,看一看商店里的一条(10包)香烟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这样包装?”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

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学生操作的机会,把培养培养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