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向日葵春天来了,雪化冰消,山青了,水绿了。
农民伯伯开始播种了。
他们把玉米、大豆、谷子等优良种(zhǒnɡ zhònɡ)子种(zhǒnɡ zhònɡ)进了责任田,也把乌黑发亮的葵花籽儿,撒进肥沃的泥土里。
一阵春风,一场春雨,玉米出来了,大豆出来了,谷子也出来了。
葵花呢?葵花用它那两片有力的嫩芽举着“人”字形的种子硬壳也出来了。
阵阵春风,场场春雨,向日葵长高了,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
它像一个欢乐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生长着。
夏天到了,在这生长的季节里,向日葵已经告别了自己的幼年,长成了一个“小伙子”了。
你看,它那舒展的叶子多像一把把芭蕉扇啊!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小小的绿色的花盆。
它的花盆一天天长大,终于开出了轮子似的花朵。
几十个黄色的花瓣。
花盆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
一阵狂风,一场暴雨,向日葵在风雨中摇摆,而它的头却时时刻刻朝着太阳。
早晨,葵花张开笑脸,第一个迎接冉(rán rǎn))冉升起的太阳,中午太阳当空,葵花总是扬起那金色的脸庞(pánɡ bánɡ)。
傍晚,太阳徐徐落山了。
向日葵又面向西方,恋恋不舍地和太阳告别。
啊!多美的葵花呀!金色的阳光照进它们的心里了。
秋天来临,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向日葵度过了它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渐渐成熟了。
习习秋风,丝丝秋雨,向日葵的叶子由绿变黄,花盆外的花瓣也慢慢凋谢了。
但是花喷里那些数不清的花蕊下面却结出了饱满的果实——葵花籽儿。
这时,向日葵谦虚地悄悄地低下了头。
好像在向人们暗示,该收获了。
农民伯伯开始秋收了,他们打下葵花籽儿,选好的交给国家榨油,剩下的留给自己吃,还用葵花的叶、茎做饲料。
向日葵对人们的贡献多大呀!到了冬天,向日葵的一生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丰收果实,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由于向日葵时时刻刻接受阳光的哺育,它的果实才格外饱满,格外香。
是的,我们少年儿童也正像葵花一样,在党的阳光下,天天向上,茁壮成长。
(1)选出文中括号内不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四个词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出你从课外想到的四个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冉冉”是慢慢的意思,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和“冉冉”意思相近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描写向日葵外形特点的一段话:________写出描写向日葵作用的句子:________(5)作者抓住了向日葵的特点,写出了“果实格外饱满,格外香”并且产生了联想,这联想是________(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向日葵的?请选出的正确。
()A. 按时间顺序。
B. 按事情的发展、变化顺序。
C. 按事物的特点、类别顺序。
D. 按空间顺序。
【答案】(1)zhǒnɡ;zhǒnɡ;rán;bánɡ(2)播种;肥沃;无忧无虑;隐隐约约;播撒;贫瘠;无法无天;马马虎虎(3)徐徐;慢慢;渐渐(4)它那舒展的叶子多像一把把芭蕉扇啊!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小小的绿色的花盆。
它的花盆一天天长大,终于开出了轮子似的花朵。
几十个黄色的花瓣。
花盆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
;他们打下葵花籽儿,选好的交给国家榨油,剩下的留给自己吃,还用葵花的叶、茎做饲料。
(5)少年儿童(6)A【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
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找出即可。
(4)、(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6)考查写作顺序。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由“春、夏、秋、冬”可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故答案为:(1)zhǒnɡ;zhǒnɡ;rán;bánɡ(2)播种、肥沃、无忧无虑、隐隐约约、播撒、贫瘠、无法无天、马马虎虎(3)徐徐、慢慢、渐渐(4)①它那舒展的叶子多像一把把芭蕉扇啊!头顶上隐隐约约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小小的绿色的花盆。
它的花盆一天天长大,终于开出了轮子似的花朵。
几十个黄色的花瓣。
花盆中间是密密麻麻的金灿灿的花蕊。
②他们打下葵花籽儿,选好的交给国家榨油,剩下的留给自己吃,还用葵花的叶、茎做饲料。
(5)少年儿童(6)A【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记忆,此题会迎刃而解。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6)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忽然呈现出两片________,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________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________的潇洒,________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①城里街旁,忽然呈现出两片________,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________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月光下________的潇洒,________的朦胧。
(2)用横线画出这两段话的中心句。
(3)这两段话分别从丁香花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4)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雪白;星星般;白;紫(2)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3)颜色;气味(4)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雪白、星星般、白、紫(2)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3)颜色、气味(4)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 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总分结构式。
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3)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课内阅读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
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自制的烟卷,()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深思着。
(1)给文中加下划线的字填上正确的读音。
划着________ 双膝________(2)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合适的词语。
(3)郝副营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在文中找出表示郝副营长动作、表情的词语。
【答案】(1)zháo;xī(2)夹着;拿着(3)战斗英雄、为了美好的明天甘愿牺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