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地理学区位优势分析

经济地理学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区位优势分析
荆州是以三国时期的荆州城而得名的。

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东望武汉,西接三峡,北临汉水,南极潇湘。

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7.6%,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

荆州市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等8个县市区,总人口640.09万。

中心城区面积58.3平方公里,人口63.8万。

荆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

荆州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首位,形成了优质粮棉油、畜牧、水产、平原林业等优势产业。

荆州工业形成了汽车零部件、轻工、化工、纺织、电子等五大工业门类,是湖北省重要的纺织、化工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其区域优势主要有:
1.地理优势
从地理上看,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裹樊。

荆州市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海拔20—50米,相对高度在20米以下。

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桥、斯家场和荆州区的川店、八岭、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对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海拔500米左右。

平稳的地势使得交通运输较为方便,运输业逐步发展起来。

从气候上看,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全市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1800一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9—16.6℃,≥10℃年积温5000-5350℃,年无霜期242—263天,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

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

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水热同步与农业生产季一致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成就了“鱼米之乡”。

荆州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每年有近百万吨的粮、棉、油等农资出口,畅销全国各地。

2.交通运输优势
在荆州市境内有318国道\207国道、G50沪渝(原汉宜)高速公路\G55二广(原襄荆)高速公路呈十字状交汇,有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在建)、荆岳长江公路铁路大桥(已规划),还有14条省级公路以及多条县乡公路。

荆州市的公路交通网络总通车里程近一万公里,城区内客运站主要有沙市区的长途车站、红门路沙市汽车客运站、江津路车站、燎原车站和荆州区楚都车站(江陵等车站合并),由于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的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

全国国土开发一级轴线(长江)与二级轴线(京广、焦柳铁路)在此交汇,长江483
公里黄金水道穿越境内,207国道纵贯南北,318国道和宜黄高速公路横跨东西,横贯荆州城区的汉宜高速铁路作为国家的“四横四纵骨架客运专线”之一的沪汉蓉快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经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底建成通车。

另外荆(州)——岳(阳)的铁路定于2009年底开工。

荆州从此将结束没有火车客运的历史。

沙市港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是目前国家交通部拟定建设的对外开放的内河一类口岸。

沙市机场(已拆除)为国家二级机场,构成了荆州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方式相衔接的现代交通网络;已建成的襄(樊)--荆(州)、荆(州)--东(东岳庙)高速公路,特别是2002年10月1日竣工通车的荆州长江公路大桥,使荆州承东接西、连南纳北的地域和交通优势更为明显。

荆州是湖北省第二大信息枢纽节点和信息传输中心,通信技术装备、通讯能力、用户规模、业务总量等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二位。

国家规划的八纵八横“信息高速公路”光缆干线有一纵一横两条骨干光缆从荆州通过,全市信息、通信业已具相当规模。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98抗洪胜利后,国家投入55亿多元巨资,实施荆江大堤和长江干堤加固工程,现在,雄伟壮观的千里江堤已成为荆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长江三峡的截流,荆州防洪保安和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昔日受洪水威胁之地即将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3.资源优势
①土地优势
荆州市土地总面积折合140.93万公顷,属人多地少的地区。

据第一次在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为72.7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1.6%,在已利用的农业用地中,耕地占82.3%,人均占有1.41亩.养殖水面8.0%,林地占8.1%,园地占1.6%。

全市土场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新生代第四纪粘土沉积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黄棕壤为主体,土层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近年来,全市依法加强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制止乱占滥用耕地,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全市水域面积大,以洲滩、湖泊为主的湿地资源独具地域特色,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荆州湖泊众多,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万公顷,长湖次之,总面积1.2万公顷。

历史上水产生产以天然捕捞为主,1952年养殖水面只有0.1万公顷,随后水面开发利用逐年增大,1998年全市养殖水面7.29万公顷,其中池塘占48%,湖泊占37.7 %、水库占5.4%。

水产业为荆州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荆州也在不断地改进水产养殖,想要创造更大的财富。

②矿产资源
全市已发现矿产35种,其中探明有一定工业储量的13种,已开采利用的20种。

主要能源矿产有石油、煤炭;化学矿产有岩盐、囱水、芒硝、硫铁矿、重晶石;建材矿种有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辅助材料有白云岩、优质硅石、耐火粘土;新型矿种有膨润土。

此外还有砂金、脉金等。

荆州地质构造单一,矿床赋有条件好,围岩性质稳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属矿产绝大部分裸露地表,便于露天开采。

矿产分布集中,全市大多矿产资源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散布在城镇周边,交通便利,矿产开发外部条件优越。

③生物资源
全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

全市栽培作物品种千余种,还有不少地方良种,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和鱼类资源是全市的一大优势,并且中国4大家渔种质资源库设在监利县老江河。

荆州市坚持政府主导,
上下整体联动,形成了发展水产业的强大合力。

2006年上半年荆州市水产品产量达29.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万吨,居湖北省各市州之首,全市精养鱼池面积达到72万亩,平均单产达到525公斤。

另外荆州市通过租赁、承包、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对74家国有渔场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对999家集体渔场进行民营化改造,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4.集聚优势
2009年,荆州国民生产总值707.81 亿元.同比增长13%以上,位列湖北省第四位。

完成全口径地方财政总收入50.25亿元。

荆州是一座充满商机的城市。

自古以来,荆州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早在汉代,荆州就是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近代,荆州又是我国最早对外通商的内河港口城市,荆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就与重庆、杭州、苏州一起被定为通商口岸。

今天的荆州市,地处中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独特。

为全国“四大增长极”十字轴线的交叉区域,距北京、香港、上海、重庆均为1000公里左右。

荆州市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和轻纺、化工基地,是一座充满商机和活力与希望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建设,荆州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荆州工业特色鲜明,形成了机械、轻工、燃化、纺织、电子等五大门类,涌现出沙隆达、天发、车桥、凯乐、洪城、神电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井有7家公司实现上市融资,其中沙隆达集团在全国农药行业排名第一,凯乐科技是全国塑管排头兵,洪城公司是中国低压大口径智能阀门企业的龙头。

荆州市农业产值约占湖北省的13%,粮食、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建成了天荣、银欣、吉象等6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荆州开放开发势头良好,全市现有三资企业474家,先后成功引进了荷兰飞利浦、美国德尔福、法国法雷奥、德国美洁时等一批大型跨国公司落户荆州。

荆州商贸流通繁荣,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一直稳居湖北省第二位。

国家级商品市场蓝星商贸城是湖北省最大的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两湖平原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洪城商港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品市场,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量贩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生态不断涌现,荆州已成为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的重要商品流通中心。

同时,荆州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涉及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领域,拥有除武汉市以外全省最丰富的教育资源,建有高校9所,在校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达10万余人,可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