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日记篇一:小学语文教学日志小学语文教学日志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努力地学习着教学理论,转变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材,不断研究学生个性特点,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那么多年的探讨,我们对语文课改仍然不能适应,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连贯的困惑与相应的对策。
困惑一: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在,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高涨。
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一、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如果教师对教学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学生又怎么会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自问:我们对教学是否充满了兴趣,我们的课堂是否充满了激情,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呢,1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腔热血、激情四射,一些学生却面无表情、无动于衷。
教师的满腔热忱付诸东流、化为乌有,这不能不让教师感到心痛。
的确,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一个客观现实。
三、教材的原因。
毋庸置疑,教材上所选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美文佳作,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
但同时不可否认,教材的部分课文太过注重思想性、人文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以趣激趣。
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必须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
教师的兴趣必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激情必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只有教师对教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学习,学生会不喜欢吗,2二、培养兴趣。
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培养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的渠道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芬芳的空气,感受景色的怡人,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是在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社区,感受社区的变化,体验社区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在学习语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同样也是在学习语文。
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都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也离不开课外的实践与探索。
困惑二: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何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爱想象,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
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这是真正的理解。
爱想象的孩子是快乐的,爱幻想的孩子是幸福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想象思维开始变的迟缓,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喜欢想象。
曾几何时,想象的大门正在逐步向学生们关闭。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再热衷于想象呢,3一、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想象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想象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有足够想象的时间和想象的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时间了吗,给予他们充分想象的机会了吗,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制下,教师们为了追求高分,引领学生进入“题海”,让学生一味地沉浸在学习中,沉浸在“题海”中;为了追求高分,我们挤占了学生太多的课余活动时间,挤占了学生想象的时间。
没有充分的想象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会得到发展吗,二、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为了让学生快捷、准确地掌握知识,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们总是以一些现成的、常规的思维去引导学生,害怕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害怕学生出错,影响分数。
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对参考书爱不释手,总是热衷于“标准答案”,一切唯书是从。
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书犹如一把矩尺,限制了教师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的想象思维会获得发展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呢,一、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4学生的学习、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是要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能力来换取学生分数的提高。
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广阔舞台。
语文课上,学生的情感应该是愉悦的,思维应该是发散的。
同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回答。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中还有一些独特、奇妙而又富有诗意的想象。
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想象的机会,我们一定会为他们的想象而欢呼、喝彩~二、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二学生与生俱来就有想象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保护并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鼓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信的最好方法。
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就会信心十足,就会喜欢上想象。
而想象又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快乐,他们便会更加乐此不疲。
当然,也不可否认,学生的想象也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错误而限制学生的想象,更不能因此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机会。
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给予足够的指导,肯定合理之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
5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信任、尊重。
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因为害怕错误而畏惧想象,不会因为害怕指责而逃避想象。
在老师一次次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中,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教而知惑,惑而思进。
在教学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必将引起教师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与困惑同行,与思索为友,相信困惑一定能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们攀上更高的教学高峰,品味教学的甘甜,享受教学的幸福。
篇二:小学语文教学日志小学语文教学日志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这样想: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真正的士兵,他的军队能勇往直前,征服欧亚大陆,靠的就是士兵相信自己是当将军的料的这个自信心。
可以说,一件事情能不能取得成功跟一个人的自信心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此,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们从小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如何让孩子们培养自信心呢,我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办法。
孩子们最渴望得到是大人们的赞扬和认可,有了赞扬和认可才能让他们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6赏识教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找感觉,偿甜头”的教育。
感觉是个很重要的心理体验,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实质的感觉。
一个人,没了感觉,也意味着没了自信,没了追求,没了希望,没有了活力。
每个人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那种生理上的弱小在心理上埋下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
在成长的过程,便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那种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
这种让心灵有安全感的过程,也便是一个找到“我能行”的感觉的过程。
但是,勿庸讳言,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在不经意间磨灭了大多学生那份应有的自信与活力。
如我班曾有过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在班里成绩经常名列前茅,是许多学生羡慕的对象,而她的内心却时常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时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不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班里近乎残酷的分数竞争让她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她老是担心有一天如果考得比别的同学落后了,会让人耻笑。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出一种方法,让学生找到自信与活力、体验到“我能行”的感觉,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赏识??开启学生的心扉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
7有个心理学家讲述了他童年的故事:上小学时,他非常顽皮,课堂上总是不大安份,不时在老师讲课时插上几句,喜欢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并经常在老师提问题时抢先答题。
因此没少遭一些老师们的白眼,如数学老师就总是看他不顺眼,对他在课堂上的表现不是大声呵责就是冷嘲热讽,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可对他学习上的失误却极尽挖苦。
而语文老师却对他非常赏识,有机会就让他回答问题,并不时夸他脑子灵活,总是有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当然,他对这个顽皮学生的缺点也不是一味的放纵,而做了适当的引导。
他们两人的不同态度,令他的自信心每天沉浮不定。
赏识给了他信心和动力,使他的语文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成绩名列前茅;而偏见给了他内心的打击和恐惧,使他的数学学习进入恶性循环,对数学的兴趣锐减。
我曾在班里做过学生最爱上什么课的调查。
许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回答:“最爱上语文课~”什么原因呢,学生说:语文老师从来不歧视我们,他认为我们都能行~因为我曾这样对他们说:“在老师的眼里,你们没有聪明与蠢笨之分,只有自信与不自信之分。
那么,从现在开始,找回你的自信,老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短短的几句话,开启了学生封闭的心扉。
使学生由于老师的赏识而增添了学习的欲望与兴趣。
有个叫翁健培的学生,上其它学科的课都无精打彩,惟独上语文课信心百倍,他说:“语文课上能让我找回我自8己。
”在一次升中的模拟考中,他居然语文成绩名列班第一。
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赏识??震动学生的心灵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痛苦,而忽略了学习的快乐。
其意在劝导学生勤奋刻苦地学习,但也容易使学生的情感闸门关闭,让学生找不到学习轻松有趣的感觉。
有这样一种情况,当喜欢哪一位老师时,那老师所教的课就学得好,不喜欢哪一位老师时,那一位老师所教的课就学得不好。
这实际上是情感在起作用,如果学习时调动了大脑的兴奋神经,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由于老师的赏识,师生之间仿佛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把师生的情感联结在一起。
老师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把知识轻松地“流动”给学生,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收。
由此可见,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