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八上观察蚯蚓教案

5八上观察蚯蚓教案

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生物学科课时集体备课教案序号:八年级集体备课时间:附观察蚯蚓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习性、认识生物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观察生物的方法,们进行了观察蚯蚓的活动。

通过下面几点观察1、蚯蚓在什么环境中生活?2、蚯蚓吃什么东西?3、蚯蚓是怎样运动的?有足吗?4、蚯蚓会嗅、会尝吗?5、蚯蚓有听觉、触觉和视觉吗?6、蚯蚓的形态是什么样的?7、蚯蚓对人类有益还是有害?8、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实验步骤:1. 用滴管往蚯蚓身上滴水,保证蚯蚓身体潮湿。

2. 在解剖盘的一端放一块折好了的干纸巾,另一端放一块湿纸巾。

3. 把手打湿,然后将两条蚯蚓放到盘中,使每条蚯蚓的一半身子在干纸巾上,另一半在湿纸巾上,然后轻轻碰一下蚯蚓。

4. 5分钟后,观察蚯蚓是在干纸巾上还是湿纸巾上。

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5. 重复步骤3和4共8次。

6. 实验结束将蚯蚓放归大自然,整理实验台,洗干净手。

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1.蚯蚓身体呈()形,约由100多个环节组成,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

2.观察蚯蚓的背面和腹面,()的颜色较浅。

3.蚯蚓的口在前端围口节的()。

肛门在()4.用手指沾点水,轻轻地触摸蚯蚓的表面,有何感觉?()5.用放大镜观察环节,可见大多数环节有刚毛,刚毛在蚯蚓爬行时起()作用6.在第11环节以后,各节背部()出游背孔,背孔能分泌粘液,使身体保持(),有利于呼吸7.你能在蚯蚓的身上找到眼、鼻、足、耳等器官吗?()8.蚯蚓通过身体的()向前移动,刚毛能伸出,()地面,拖动身体向前移动,蚯蚓()向后移动(填“能”或“不能”)9.把蚯蚓先后放在玻璃片和纸张上,它移动时()(填“不会”或“会”)发出声音,原因是()10.将蚯蚓先后放在玻璃片和纸张上,比较它的移动情况,他在纸上移动速度快还是在玻璃上移动速度快?()、结论:蚯蚓适应在()(填“粗糙”或“光滑”)的表面移动。

11.蚯蚓身体的哪一部分反应最灵敏?()12.用棉花棒沾少许醋,分别靠近蚯蚓头部和尾部约3cm处,蚯蚓会有什么反应?它的前端还是后短对食醋的反应较为敏感?()13.距蚯蚓半米处拍掌,它对声音有什么反应?蚯蚓有听觉么?()14.把蚯蚓放在阴暗的盒子里,然后用手电筒照射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它对光线有反应么?哪一端的反应较为灵敏?()蚯蚓的再生实验将蚯蚓按不同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三种不同的体节段,在室温有土条件下培养,观察其再生现象.结果发现蚯蚓从头到尾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体段,不同体节长度的蚯蚓再生能力不同.其中尾部的再生能力最强,再生速度最快,中间体段次之,头部的最差.还观察到按不同体节数剪切对蚯蚓的存活率有很大的影响,所剩体节数与存活率成正比关系. 实验的整体进展情况蚯蚓从切割开始,每天给少量水分补给,隔天喂食苹果皮,生活生长情况良好,从第7天开始出现再生,先是在伤口出现形成一个颜色浅淡的环节,然后环节变粗颜色边暗,与此同时,伤口愈合初长出嫩黄色的小牙,如图1和图四.以后小牙变长变粗,漫漫形成了原来剪切掉的部位.实验进行了二十天,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个实验不好做,以前很多人做都失败了.造成蚯蚓大量死亡而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是蚯蚓的培养过程.以前多是在无土培养条件实验的,很可能蚯蚓因不适应这种新环境而死亡.鉴于此,我们做有土培养,并定时补充水分,尽量保持蚯蚓原来的生态环境,果然,蚯蚓存活率大大上升.我们由此意识到,做实验要胆大心细,敢于创新,迎难而上. 剪切后的蚯蚓的存活率随体节数增加呈上升趋势,即体节越短,死亡率越高,这可能和蚯蚓体节长其抗逆能力强及所储存的营养物质多有关,但剪切后蚯蚓体段是否有头或有尾与蚯蚓的存活率无关.蚯蚓的生活习性我们在一个长方形的瓷盘的两端分别放上了一堆干燥的泥土和一堆湿润的泥土,然后取一条蚯蚓放在两堆土之间。

一会儿,蚯蚓爬向并钻入湿润的泥土里。

我们又在瓷盘的两端分别放上干燥的细纱和食盐,取一条蚯蚓放在中间,结果发现蚯蚓在中间爬来爬去,既不愿爬向食盐,也不敢到干燥的细沙中去安家。

为了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我们还做了两个实验。

一个是在瓷盘底铺上一层湿纸,将一个无盖的小黑纸盒反扣在瓷盘的一头,把蚯蚓放在另一头,用一强光灯照射蚯蚓,结果蚯蚓爬到了黑纸盒里。

另一个是在上述铺有湿纸的瓷盘两端,分别放上盛有开水和冰棒的烧杯,把蚯蚓放在瓷盘中间,结果发现蚯蚓爬向装有开水的烧杯,但它并没有接近杯子,只在杯子周围爬动。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蚯蚓对环境有一事实上的选择能力,对环境感觉灵敏,它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也弄清了第一组为什么没有采到蚯蚓的原因。

蚯蚓的呼吸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用滤纸把一条蚯蚓卷起,吸干蚯蚓皮肤上的水分,然后将滤纸展开,发现蚯蚓全身痉挛。

我们马上用清水滴在它的皮肤上,让它的体表完全湿润,蚯蚓恢复了常态。

我们又把蚯蚓放在研碎的干土粉末上滚动一圈,使其皮肤略为干燥,蚯蚓也发生了痉挛,滴水使它的皮肤湿润,痉挛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翻找了资料后发现,原来蚯蚓体内没有呼吸器官,是靠皮肤接触水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运动我们把蚯蚓放在一张白纸上,仔细观察蚯蚓的运动,只见它的身体时而变得细长,时而变得短粗,呈波浪式向前蠕动。

我们用耳朵贴近蚯蚓,仔细去听,还能听到沙沙声。

然后,我们把蚯蚓放在玻璃片上,发现蚯蚓一动也不动,赶它也不走。

在玻璃上铺一张白纸,它又能爬行了。

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叫我们拿放大镜观察一下,结果发现蚯蚓体表有许多毛。

我们终于知道了蚯蚓不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动的原因,原来蚯蚓是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伸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行动的。

当蚯蚓前进时,身体后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后部不能移动,这时环肌收缩纵肌舒张,身体就向前伸长;接着身体前部的刚毛钉入土里,使前部不能移动,这时,纵肌收缩,环肌舒张,后部身体就向前缩短。

像这样一伸一缩,蚯蚓就前进了实验结论:1.题答:蚯蚓身体分节,头部到节带共有13个环节(节带由14--16节构成)。

2题答:腹部有阻碍手运动的感觉,那是因为有刚毛。

3.蚯蚓在糙纸上运动,是先缩短变粗,刚毛固定身体后,身体在伸长变细。

4。

在玻璃上运动没有糙纸运动强,因为刚毛不容易固定在玻璃上。

5.身体上有黏液。

那是因为蚯蚓是靠分泌黏液而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的。

讨论答案: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

一般昼伏夜出。

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

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

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

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

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

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问:鱼为什么离不开水?鱼类有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身体的颜色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

②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

③身体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

④身体两侧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⑤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

⑥鱼用鳃呼吸。

⑦体内有鳔,主要作用是调节身体的比重,鳔在鳍的协同下,可以使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里。

鱼类属于脊椎动物中低等动物是因为鱼终生离不开水,用鳃呼吸,心脏—心房—心室,一条循环路线,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和;特别是鱼的生殖是体外受精自然孵化,体温不恒定。

鱼鳍的作用:背鳍和臀鳍主要在行动时起稳定作用和平衡作用,若失去,会失去平衡而侧翻。

尾鳍和体侧肌肉配合,起推动鱼体和决定运动方向的作用,若失去,鱼不会转弯。

胸鳍和腹鳍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鱼体平衡,配合鱼体转向,调整鱼体升降。

若失去,鱼体会左右摇摆不定。

但胸鳍比腹鳍用途更广,可以像船桨一样,一下一下地划动,使鱼体徐徐前进。

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鱼鳍还有感知水流的作用,故不能失去因为鱼的鳃只适鱼是一种水生的冷血脊椎动物,用鳃呼吸,具有颚和鳍。

现存鱼。

类可分为两个主要族群:软骨鱼类(如鲨鱼等)和硬骨鱼类(线状鳍和波状鳍的鱼类)。

这两种族群的鱼类都首先出现在泥盆纪早期。

线状鳍鱼中较进阶的一群称为硬骨鱼,在侏罗纪时开始进化,到了今日,已变成数量最多的鱼类。

另外也有数种已绝种的鱼类。

之所以说鱼儿离不开水,是由鱼类特殊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所决定的。

动物的生存都需要氧气,鱼儿生活在水中,也要进行呼吸。

鱼儿虽然也有鼻孔,但是它和口腔不相通,是单纯的嗅觉器官,鳃才是它的主要呼吸器官,硬骨鱼类的鳃盖里左右各有四个鳃,每个鳃分成两排鳃片,每排鳃片由许多鳃丝排列而成,而每根鳃丝的两侧又生出许多鳃小片。

鱼在水中时,鳃片、鳃丝和鳃小片完全张开,大大扩大了鳃和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摄取水中溶解氧的机会。

鱼靠着口和鳃盖的运动,不停地吞水和排水,水流经鳃时,便在鳃小片的毛细血管中完成气体交换。

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得多,它可支持鱼的鳃片、鳃丝和鳃小片完全张开,进行充分的气体交换。

一旦鱼儿离开了水,鳃片、鳃丝和鳃小片就会压叠在一起,只有鳃的外表和空气接触,由于接触面积大大减少,致使鱼儿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

同时,由于鱼所吸收的是溶于水中的氧,当鳃片表面的水分蒸发以后,鱼便完全失去了摄氧能力。

应从水里而对空气中的氧气不能吸收,所以它只能生活在水里。

因此,鱼儿是不能离开水生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