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试题试卷共6页总分:120分时间:10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共8分)经过一个阶段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
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
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lán( )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zhì(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jí()时qiè()而不舍的精神;____A_____。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4分)万丈狂lán( ) zhì( )痛典jí( ) qiè()而不舍2、请仿照前面句子在A处续写一句话:(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B.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绝....。
C.“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往往对身边的世界不以为然....。
殊不知,无论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多么精彩,却无法替代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
D.中华文明中以家谱、家礼、家规、家训、家祭为主要内容的家教传统举世罕见,已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但这一宝贵遗产在其发源地大陆已鲜为人知....。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4分)A.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B.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均出自《孙权劝学》这篇课文。
C.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D.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5、下面是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的一则广播稿,其中有两句有语病,请你帮他找出来,并加以订正。
(6分)①网络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它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②然而,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非法侵入他人电脑等问题。
③所以,在利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时提高警惕,以免不入歧途。
(1)第_________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__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0分)(1) ,关山度若飞。
(2)当窗理云鬓,。
(3)《木兰诗》中描写战斗惨烈旷日持久的诗句是: , 。
(4)《木兰诗》中说明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
(5)《木兰诗》中运用比喻,赞颂木兰谨慎机敏的句子是: , ;, ?二、阅读与理解(88分)(一)阅读清代文学家姚范的《山行》一诗,完成7~8题。
(8分)山行清·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蘼芜(míwú):香草名。
7. 请品析第二句中“窈窕”一词的表达效果。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结合全诗,分析“一路斜阳听鹧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9--13题。
(26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9.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4分)(1)及鲁肃过寻阳()(2)即更刮目相待()(3)母恐其以劳生疾()(4)遂博通群籍()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11. 乙文中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3分)12. 甲文中孙权告诉了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这两种读书方法各自的目的是什么?(8分)13.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他们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反正都是出去打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5分)(三)阅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文,完成14—18题。
(27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高荣伟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
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
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
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
”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了。
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上核潜艇,很快获批。
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
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
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
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
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
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
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
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
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
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14.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
(6分)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巨大科研成果15.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6分)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6分)(1)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17.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5分)18.下面是“感动中国”对黄旭华的评价,请你从下列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你敬佩的人物仿写句子。
备选人物:邓稼先闻一多袁隆平黄旭华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拥有无穷的力量。
(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
(27分)太阳和霓虹灯①这是我们来到北京的第三天,这一天的任务是采访三位文化艺术界名人。
②早晨,我们先来到一位著名女演员家里。
用北京人的土话说,这位“大腕”现在正“火”。
从见面到讲述完自己的奋斗经历,她的眼神一直是冷漠孤傲的。
讲述完毕,“大腕”严肃地说:“你们的文章写好以后一定要让我过目。
”快出门的时候,她又叮嘱我们:“如果没有把握写好的话,我可以为你们推荐作者。
”我们谢绝了她的好意。
③第二个采访对象是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见面地点定在京广大厦,这是主持人要求的。
从顶层临窗的位置往下看,大街上的人如蚂蚁一样渺小,马上使人产生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主持人也的确给这种环境争气,不时打着标准的领袖手势,言语间也常常引经据典。
他偶尔也有卡壳的时候,说出文章中的一句甚至半句话后愣怔片刻,然后一挥手说:“你们回去再查吧,这么简单的东西还用从头到尾说完吗?”这使我们对他的“敬仰”又增加了一分。
④来到季羡林老人家里已是傍晚了。
秘书出来挡驾,为难地说,老人今天已接待过几个外国代表团了,最好明天再来吧。
我们的日程安排得很紧,明明知道老人很累,依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甲)秘书进去请示,老人竟答应了。
秘书把时间限定为20分钟。
⑤老人的相貌、衣着和我们想象的竟非常吻合,这可能因为那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新生入学,看见路边一个淳朴得像农民一样的老者,以为是工友,便让老人帮他看管一大堆行李。
这位老人欣然同意,并尽职看管达半个小时之久。
几天以后,北京大学举行新生入学典礼,这个学生惊讶地发现,坐在主席台正中的,被介绍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正是那天为自己看管行李的老者。
⑥来之前就听说老人有两套房子,我们展开俗人的想象,非常羡慕。
但看了才知道,室内空间大部分被书占据着,而供老人活动的空间极小。
老式家具,陈设简单、朴素。
⑦虽然某些问题问得幼稚,但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乙)老人都要思考片刻,有两次竟手抚额头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老人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认真思考,这可能已经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