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可分为这样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雏形阶段,包括夏商周时期。
城市的政治作用突出,宫殿建筑占城内的绝大部分,城墙壕沟等防御设施完全是为了护卫宫殿,商业区和市民居住区局未形成;城内的手工业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此时的"城市"的功能尚不健全,仅体现了政治作用,例如偃师商城、郑州商城、黄陂盘龙成等。
第二,初期阶段,包括战国秦汉时期。
"城市"的政治作用仍很突出,但是在经济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
战国时期新型城市出现,各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当时人口集中、工商汇集的大城市,城内设有平民居住区和商业区,但所占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如齐临淄、秦咸、西汉长安、东汉洛阳等。
第三,发展阶段,包括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城市的战争色彩强烈,特别注意防御设施的改造和加固,与此同时,居住区有所扩大,宫殿区位置北移并和居民区严格区分,出现了南北中轴线为对称部局的新格局,如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城。
到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布局严整、规划合理、规模巨大的都城结构,宫殿、衙署等政治设施虽占据重要位置,但面积小于居民区,居民区为封闭的"里坊"结构,城内有划定的商业区,也采用封闭的形式。
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的格局已成定规,且十分严格。
如隋唐大兴长安城是其代表。
第四,完善阶段,包括北宋至清。
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基本完善,宫殿衙署仍占重要地位,都城皆为重城一宫城、内城、外城。
城市布局和管理方白最大突破是变封闭式的里坊制度为开放式的街巷制度,同时保留以中轴战对称布局的风格,商业经济活动趋于自由,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增加,对外贸易港口比较发达,如北宋东京城、元大都及明清的北京城等。
商周时期主要介绍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也就是今西安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
下文一律以唐长安城相称。
唐长安城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非常规则和整齐。
它的这种形状同汉长安城一样,也是受当地地形影响的结果。
因为唐长安城所占据的这块平原,恰好是东西开阔,南北却受到少陵原和龙首原的制约。
根据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东西二城墙厚度在内),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南北二城墙厚度在内)①,两相比较,则东西长出1070米。
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严格的东西对称。
宇文恺首先确定了全城的中轴线,然后以它为中心向左右展开。
唐长安城的中轴线是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为南北一线,即承天门街(亦名天街,承天门和朱雀门之间)和朱雀门街(朱雀门和明德门之间)。
由于有一条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平面布局井井有序。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位于城内北部中央,周长8.6千米,面积约4.2平方千米,没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作为中轴线,以区别于皇城和外郭城。
这在设计上也是费过一番心思的。
因为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总要处处表现它至高无上的特点。
它的中轴线是由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略偏西)所构成,压在全城中轴线北段的中央。
这些建筑物高大雄伟,承天门大街和朱雀门大街虽然宽畅笔直,但与宫城的中轴线相比,仅仅是它的附属物而已。
宫城中的建筑物也基本上保持东西对称,只是后来不断增添新的大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皇城紧附宫成之南,周长9.2千米,面积约5.2平方千米,南北7条大街,东西5条大街。
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
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从北到南,东边有东朝堂,西边有西朝堂;东边有门下外省,西边有中书外省;东边有左武卫,西边有右武卫;东边有尚书省,西边有司农寺;东边有左领军卫,西边有右领军卫;东边有太仆寺,西边有宗正寺;东边有太常寺,西边有鸿胪寺等,基本上东西对称。
至于安上门街以东和含光门街以西,由于布设的机关不大重要,故并未遵守东西对称的原则①。
外郭城是一大长方形,周长36.7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
城内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②,正是这种情况的真实描绘。
由于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因此,城的东半部和西半部各有5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
根据实测,朱雀街宽150米(最宽处155米),其以东的五条南北街道,依次宽为67米、1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五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63米、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①。
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仍然是严格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
这表现在通向南墙城门的街道都宽,而启夏门街、安化门街的宽度则大体相当;其他通向北墙城门和皇城城门的街道宽度也都在60米以上,唯有通向光化门的大街残存42米,应该不代表它原来的宽度;东西顺城街都窄,宽仅20—25米。
这样设计不仅保持了对称布局的特点,而且也完全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
唐长安城的核心是在北部中央,因此南墙上的三个城门向中间紧缩通向它们的街道宽度在108米到155米之间,应该是十分合理的。
这三条平行的大街宽畅豁达,笔直端正,绿树成荫,可以更加陪衬出皇城、宫城的雄伟。
东西顺城街很窄,那是愈靠近城墙,行人愈少的缘故。
东西向的14条大街,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也比较宽,其中皇城南面的横街直通春明门(东出中门)、金光门(西出中门),宽达120米,但从设计布局来看,东西向的街道均不作南北对称。
唐长安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宛似一块棋盘,两边还挖有排水沟,以及种植槐树、榆树和柳树②,高大翠绿,把长安城装扮得十分壮观。
这些纵横排列整齐的街道把所有居民区划分为大小不等的里坊,分归长安、万年两县管辖。
以朱雀街为界,长安县管理西城55坊,万年县管理东城55坊。
因城的东南角作直角形曲折,实为54坊,后因兴庆宫占据一坊半之地,又成为53坊。
但大明宫丹凤门街把两坊分割为4坊,城东部仍为55坊。
这些整齐划一的里坊,以朱雀街为界,严格东西对称布局。
皇城以南东西九排坊,每排10坊(一、二排各8坊),南北分为10列,每列9坊(朱雀街以东第四列和以西第四列各为7坊),共计86个坊。
以朱雀街为界,向东5列坊的东西宽度分别为562米、700米、1022米、1032米、1125米;向西5列坊的东西宽度分别为558米、683米、1020米、1033米、1115米。
①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皇城以南朱雀街东西诸坊完全是对称布局,相对应的诸列坊东西宽度相差无几,基本吻合。
宫城皇城东西的24坊,虽然仅实测了西边的居德坊(金光门北),其东西宽为1115米,与朱雀街西第五列坊的宽度相当。
这就证明,由于南北向和东西向街道的宽度已经查明,宫城、皇城东西诸列坊也是东西对称布局。
由于唐长安城内诸坊完全东西对称排列,就显得特别整齐划一。
真是“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比也”。
②诸排坊的南北长度也已探明,但从测量数字可知,南北诸坊并不对称,只是根据地理特征划定诸坊长度,尽量使各排坊保持单一的地形。
诸坊均有高大围墙环绕,一般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开一门。
除过特殊情况外,不准再向大街开门,只有“三绝者”例外。
也就是说,三面受到阻隔,无法向坊内开门的住户,才允许向街开门①。
皇城以南36坊只开辟东西街和东西门,不开南北街和南北门。
这是由于宫城在北,“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②。
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应该同地理上的原因有密切关系。
皇城以南诸坊面积较小,居民人口也少,只开东西街已能满足需要,无须再开南北街。
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宽度均为15米。
被十字街隔开的四区,又各有十字街巷,把全坊分为16个小区。
这些巷的宽度,一般为2米多③。
按照唐人习惯称呼,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对靠近东、西、南、北四个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北、某门之西、某门之东;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
④这些十字街的坊,也是东西对称布局,从十字街东西四个小区的称谓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这也说明,在一坊之内同样遵循着东西对称的原则。
当然,一坊之内除十六个小区外,还有被许多微径小蹊分割的巷曲,数目之多,竟然可以使人入曲迷途。
唐长安城内的这些里坊,就是达官贵人和一般居民的住宅区,也是诸教僧徒、手工业者和小商贩活动的场所。
坊内榆柳成行,苗圃果园繁多以及私人宅第中的茂林修竹之胜,使诸坊景色迷人,让人留恋而忘返⑤。
然而,长安城内的街道和里坊却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坊有墉(围墙),墉有门,捕亡奸伪,无所容足”①。
坊门启闭有时,每天夜间街鼓鸣后,行人必须回到坊内,否则就是犯夜,会受到巡行武士的严厉惩罚,甚至于杖杀。
“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②,就是反映这种夜夜宵禁的情况。
只有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夜间例外,全城士女可以自由出入街巷,玩赏花灯③。
实际上,唐长安城内坊坊有墙,街道犹如胡同,与今天城内街道两旁店铺林立的情况迥然不同。
这种坊设围墙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除整齐划一外,显然也是为了加强统治。
唐长安城内经济活动的中心就是东西两市,也完全按照东西对称的格局布设。
东市位于皇城东南角(今西安交通大学西边),西市位于皇城的西南角(今西北工业大学的西边),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各开井字形街道,每条街宽达16米,每面也各开两个门。
两市各有220个行业,向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④。
东市东北隅有放生池,引浐水渠西流汇注,“俗号海池”。
后来在西市西北隅也开凿了一个放生池,引永安渠水汇注,与东市池保持东西对称。
管理市场和平准物价的机构也对应设置,如东市局、东平准局,西市局、西平准局等,它们均隶属于太府寺。
市内被井字形街道分割的九个区,四面临街,各行各业的店铺也均临街开设,铺面一般为6米许⑤。
在每个小方之内,还有许多小巷道。
从对西市发掘的情况看,市内除商店外,还有手工业作坊。
西市设有大衣行、秋辔行、秤行、绢行、卖腊烛的窦家店、侯景先当铺、张家楼饭店、陶氏饭馆①、珠宝商店②、波斯邸③、窦义柜枋等④。
东市的商行与西市相仿,会昌三年(843年)六月二十七日夜间,东市失火,一次烧毁“曹门已西十二行四千余家”⑤,店铺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比较而言,西市比东市繁华,“浮寄流寓,不可胜计”⑥。
因为东市靠近三大宫,王公大臣多在东市附近居住,宅第“勋贵”,占地广阔,商贾无处落脚,不得不“多归西市”贸易⑦。
当然,西市靠近永安渠、漕河,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方便也是它胜过东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