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⑤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大类型: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居住方式为里坊制和街巷制,商业为集中设市和分散的市和商业街。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些。

1、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1)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农产品的集散地;(2)手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对乡村和周围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3)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吸引能力,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很少;(4)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来支撑,这时,城乡关系是对立的。

古代城市的这些特征使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也开始突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也开始产生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市的基本规划思想的城市格局。

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地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即使如此,《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里的国也就是国都。

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

其总体布局为城的每面有3个城门,即都城12门。

有南北向的街道9条,东西向的街道9条,即九经九纬。

也就是说,通向每个城门的有3条平行的街道,构成左出右入,车从中央的街道格局。

经涂9轨,指经纬之途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凡八尺……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①。

一步按1.4米计,则每条街道的宽度为16米左右,也是相当宽畅的。

左祖右社,指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

面朝后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宫南面,或指宫殿大门向南,市场要建在王宫北面,即朝廷在前,市场在后。

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一夫,一百亩)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

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

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

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

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诺瑟姆S形曲线编辑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Ray.M.Northam)1979年提出了“城市化过程曲线”。

经过实证研究,可以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即呈现出一条“逻辑斯蒂”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10%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发展水平低,速度缓慢,经历的时间长,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推进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但可能会出现地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交通便利后,许多人和企业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后,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城市人口增长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区域空间一体化,并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国—周礼考工记、1.古代城市特点(长安、邺城、元大都)长安邺城元大都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两个宪章、柯布的集中主义与有机疏散、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田园城市、卫星城、两个宪章、柯布的集中主义与有机疏散邻里单位与小区规划3.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体制划分(四个部分)2、我国法规系统构成及效力关系(规划法规体系)3、规划行政系统的两个基本体制4、法定规划体系的二元划分标准及各类规划的从属《中华人名共和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战略性和实时性城乡规划二元化分的标准:各种城镇体系规划都是战略性规划,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5、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一书两证(三证)及其程序程序第六章经济与产业1、产业分类从要素角度的分类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密集的程度和不同的比例,可以将产业分成三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主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3、城市产业功能分类根据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可以将各类城市经济活动大致分为三类,即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与服务产业。

主导产业又称专业化产业,是决定城市在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的产业,对城市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辅助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服务产业是为保证城市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发展以及满足城市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产业2、各类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理论的了解第七章人口与社会1、城市人口的界定P119相关概念(户籍、流动、暂住、常住)2、人口结构及其对规划的意义P1193、常用社会指标P129S第九章技术与信息1、收集资料的方法: 访谈法现场调查法问卷法2、数据描述分析(各统计量含义)P147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1、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特点P1692、规划层面及其主要内容总规(纲要、强制性、具体内容两个层面)、近期、控规等各自内容要求相互关系,内容深度不同等基本概念:城市规划区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1、用地适用性评价考虑的因素2、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3、用地分类与用地构成(不同版本)第十三章总体规划1、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土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章控制性详细规划1、内容深度要求P3092、主要控制指标,含义,控制方式等第十六章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绿地分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2、绿地规划基本要点P436第十七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城市给水工程系统由城市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等组成① 取水工程的功能是:将原水取、送到城市净水工程,为城市提供足够的水量;②净水工程的功能是:将原水净化处理成符合城市用水水质标准的净水,并加压输入城市供水管网;③输配水工程的功能是:将净水按水质、水量、水压的要求输送至用户。

2、排水体制(概念、分流、合流)、排水体制的种类和选择P446概念排水体制是指污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雨水等)的收集、输送和处置的系统方式、排水体制的种类和选择第二十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1、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与要求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原真性、完整性、永续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43、容积率概念及其指标的计算方法(1)容积率的概念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为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I的比值(万m2 / hm2) 。

FAR=Ar/AI(2)容积率指标的计算一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性质用地的容积率和混合性质用地容积率。

(1)单一用地性质的容积率计算方法容积率=(2)混合用地的容积率计算方法A=44、建筑限高由来、建筑物高度的确定原则建筑限高由来:为了克服经济利益的驱动而盲目追求建筑高度,造成千篇一律的城市景观,并根据建筑物所处不同区位及其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程度,规划部门需要对建筑建造提出一个许可的最大限制高度(上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