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
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不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的改善,而是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整个社会的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的支持。
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小组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个体行为不但是形成小组关系的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的改变与交互影响,也是小组动力的重要来源。
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对自我的了解以及个体的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他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
也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可是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份。
它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
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
这种个人的理想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
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除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遇到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3)无意识系统: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份。
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
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
但是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
它服从享乐和不满的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三个组成部份:本我、自我和超我。
并且他提出了冰山理论,我们可以看ppt上这张图:本我——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秉行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无意识,秉行现实原则。
超我——意识,遵从的是道德原则。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只是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亦即理解为意识与本能欲望之间的争斗。
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并不是受他的生活条件决定的。
外部世界供给检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戒条以便检查者借助他们来防止无意识内容渗透到意识领域。
人的心里是由无意识决定的。
但对此我们需要有批判的看待,难道每个人自己的意识层面就这么不堪一击吗?他所有的行为都跟他的潜意识有关,都跟别人在他童年期给他的影响有关吗?都不能受到自己意志力的控制吗?或者说都要赖到他的家人给他的伤害吗?事实上实际经验让我们知道并非如此。
二、个体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发展理论中有许多有名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荣格也提出心理发展阶段论。
我们在这一讲座中主要讲述和社会工作更为密切相关的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了。
1933年移居美国之前,与弗一起工作。
但是他发现佛理论的不足之处。
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之处,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观。
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
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
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
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
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
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
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
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
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
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
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
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
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
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
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
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一对矛盾构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
二者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比率。
如在第一阶段,不仅要让儿童学会信任,也要适当地让他体验不信任感,这样才会学会保护自己。
在第四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体验成功、发展勤奋进取的性格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能力,儿童就会觉得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工作狂。
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
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度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
埃的理论在具体应用中比弗的更实用,对社会工作和心理学都有很大影响。
并且也能切实的对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案例进行解释。
三、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中最早的就是经典条件反射,我们所熟悉的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经过训练每次铃声一响,狗就留口水了。
然后是操作条件反射,讲到的是某种行为伴随着正面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被重复。
我们着重讲述一下华生的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华生(行为主义之父John B.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说过一个经典名言(或可说成是经典狂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都认为行为变化是孩子过渡到不同时期时发生的。
但华生强调行为是因为所受刺激的不同而起的反应。
他经典的艾伯特实验,我们将在学习资料中为大家介绍这个案例。
约翰·华生认为人类的情绪(如恐惧)也是能够被条件的。
并相信行为的产生,能够透过由非条件刺激伴随原来无法产生任何反应的中性刺激,在自然而然地产生非条件反应之后,使中性刺激成为能够单独产生条件反应的条件刺激。
同样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旦出车祸的人,可能看到所有的车都有恐怖情绪。
或者我们经常谈到的“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杜拉。
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班杜拉试图把人理解为一种有意识、有思维并且能影响其环境的一种存在物。
人是有创造性的。
当人们观察角色模范以及通过这些观察而习得新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观察性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发生是由于模仿被观察对象而不是由于强化所引起的。
班杜拉有一个有名的实验讲到攻击行为的。
不一定是受到什么强化物的强化使人习得了攻击行为,可能看到某人在进行攻击行为后得到好处,那么就会激发观察的人也从事攻击行为。
比如劫机事件发生后,媒体报道,劫机者没有被捕获,而是逍遥法外。
那么随后的一段时间可能劫机事件就会频频爆发。
所以媒体在社会学习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当然班杜拉还提出很多著名的概念,比如: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从事某种行为的能力。
社工也是在帮案主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并愿意去从事自己当从事的事情。
四、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很经典的来解释人行为的动机理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动机理论,比如阿德勒的三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理论也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求到高级需求是逐级上升的,较高级的需求是在较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出现的,而当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此一需求便不再具有激励的作用,如图3-1所示:需求是人类和社会发展本源性的东西,正是寻求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推动了个体与人类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