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法规概述

教育法规概述

第一章教育法规引论第一节教育法规概述一、教育法规的内涵我国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法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法律管理手段,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二、教育法规的特征(一)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二)教育法规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判断)(三)教育法规的内容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判断)教育法规有其独立的调整原则,即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坚持民主办学等原则}三、教育法规的功能(一)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二)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教育法规的评价作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教育法规具有突出的客观性。

教育法规是针对所有人和所有机关的,任何组织和个人的教育活动或教育行为都是以教育法规为准绳的。

二是教育法规的评价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只要人们的行为进入教育法的范畴,教育法规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是有效的。

如果不想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行为就必须与教育法一致。

(三)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四)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四、加强教育法规建设的措施(一)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法律万能主义两种倾向(二)做好原有教育法规的整理工作(三)加强教育法学的研究工作(四)群策群力搞好教育立法工作第二节教育法规的渊源一、教育法规渊源的内涵有的理解为解决法律的原动力;有的理解为制定法律的机关;有的理解为法律演进的源流等。

二、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一)宪法《宪法》中有关教育事业的规定无疑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证。

(二)教育法律教育法律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1.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主要指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教育方面的母法。

我国的教育基本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共10章84条。

(三)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政法规是行政法规的形式之一,它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关于教育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教育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三种;即条例、规定和办法。

(四)教育行政规章1.部门教育规章部门教育规章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2.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教育规章.称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五)地方性教育法规如《河南省职业教育条例》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则属于自主性的地方性教育法规。

三、教育法规的体系(一)教育法规体系的内涵教育法规体系可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二)教育法规体系的横向结构1.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在一些国家又称“强迫教育”。

由于通常是免费的,因此又称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法是近代教育立法以来最早出现的教育部门法,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7月3日起施行。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2.职业教育法最早的职业教育法是伴随着封建行会中的学徒制的没落而出现的有关产业工人教育的法律,其主要内容是规定职业教育机构的合法地位,以抗衡师徒制的行会教育。

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当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

《职业教育法》以我国《教育法》和《劳动法》为基本依据。

3.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4.社会教育法5.成人教育法6.特殊教育法7.教师法我国于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8.教育经费法(三)教育法规体系的纵向结构关于教育方面的法律,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育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另一种是其他法律中对教育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就有与教育有关的规定。

第三节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内涵(单选、判断)它是通过教育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多选、判断)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三、教育法律规范的分类(一)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1.义务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

2.授权性规范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二)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三)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这样的奖励性规范应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从现状来看,这样的规范却不多,需要以后在立法实践中给予关注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3.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二、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謇体、内容(一)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法人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①依去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寺承相民事责任。

(二)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1.物2.行为3.精神财富(三)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客1.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法律权利指的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范享有的某种权能或利益,表现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

法律义务是与法律权利相对称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范的规定必须承担和履行的某种责任,表现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2.权利和义务的关系3.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1)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的概念。

(2)教育权利的分类。

教育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家长的教育权利、国家的教育权利、学校的教育权利和教师的教育权利等,其中学生的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权利。

(单选、判断)学校享有以下权利,自主管理权,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权;招收学生权;教职工的聘任和奖惩权;设施和经费的管理、使用权;对教育教学活动非法干预的拒绝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如民事权利等。

(3)教育义务的分类。

教育义务主要包括图象的教育义务、社会的教育义务、学校的教育义务、教师的教育义务、学生的教育义务等。

一是国家的教育义务。

国家在义务教育中的职责主要包括:制定规划,并组织落实;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监督检查制度;合理设置学校,保证办学标准;贯彻教育方针,确立学制和教学内容;筹措教育经费并贫困学生就学;帮助经济困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奖励贡献突出者,处罚违反法律者。

二是社会的教育义务。

三是学校的教育义务。

四是教师的教育义务五是学生的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所谓教育法律行为,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能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包括作为与不作为。

所谓教育法律事件,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能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但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的发生。

第三章无内容自己找第二章教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第一节教育法规的制定一、教育立法概述教育立法是指由特定的立法主体按照一定的立法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教育法的活动。

二、教育法规的制定程序立法的程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法律议案的提出;第二阶段,法律草案的审议;第三阶段,法律的表决和通过;第四阶段,法律的公布。

(一)法律议案的提出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具有向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的机关和人员有:各级人大的代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主席团、常设机关和各种委员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

(二)法律草案的审议一般采取初步审议和再次审议两个步骤,然后由常委会决定是否通过。

(三)法律的表决和通过(四)法律的公布普通法律须经全国人大代表的过半散通过•宪法须经全国人大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要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令。

三、教育法规制定的原则(简答)(一)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二)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三)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是依据中共中央《美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关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精神制定的。

(四)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五)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第二节教育法规的执行一、教育法规的效力(一)时间效力教育法规的时间效力主要是指教育法规何时生效、何时失效、有无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法律不溯既往已经成为公认的法治原则,教育法规仅适用于公布以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对于法规公布以前发生的事实不能适用。

(二)地城效力教育法规的地域效力是指教育法规适用的地域范围。

(三)人的效力教育法规的人的效力是指教育法规对什么人有约束力二、教育法规执行的原则(一)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二)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教育法规的原则(三)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育法规的原则(四)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法规的原则第三节教育法规的遵守一、教育法规的遵守内涵二、教育法规的遵守主体“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守法的主体毽括两个方面:一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所有政党;所有社会团体、所有企业事业组织;二是所有公民,即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

三、教育的遵守内容教育守法,这里的“法”是泛指宪法、各部门法和组成各部门法的法律、条例、规定、规则、实施细则等,而不是狭义的法律第四节教育法规的监督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二、国家行政机关的简答三、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四、社会力量的监督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法规实随的监督。

各民主党派不是以反对党的身份,而是以参政党的身份参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

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方式,二是通过举行会议,三是通过政协委员的视察。

第三章教育政策无内容自己找第四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述一、学校的概念《教育法》第17条规定:根据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类别,可分为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其他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和开展继续教育的学校。

目前,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共计九年义务教育。

二、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具备法人的条件。

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由此可见,独应设置的学校一般具有法人资格,学校的法律地位就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的教育教学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