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丰富学生精神和生命的内涵。
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教学活动。
1、如何对教学点进行合理取舍,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适度有效的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语文的工具性来谈)2、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本文意蕴深刻,语言含蓄,理解难度较大。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句词,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漫溯,让他们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思考,从而多种感悟、多元表达?(从突破难点的角度来谈)3、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手段来挖掘精彩语句的人文内涵,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感悟生命的意义,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从语文的人文性来谈)磨课要点⒈起点。
知识起点: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读通课文,大致理解课文内容,认识了8个生字,理解了13个词语。
已有生活认知:四年级孩子对生命已有抽象的认知---生命是宝贵的,要热爱生命,但很少有孩子思索“生命的价值”。
思维特点:本单元前面的两篇课文已经引发了学生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些思考和感悟,为学习本课做了铺垫。
⒉终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仿写片段,理解并学会运用动作和环境等细节描写。
⒊过程与方法。
遵循新课标理念,根据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本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中积极参与发现、质疑、研读、思考。
通过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品词、品句、品读,学生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及表达方法,突出了阅读教学重朗读、重理解、重感悟、重积累和重运用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情促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4、学习仿写《生命生命》的事例片段,学会事例+感悟的写作方法,理解并学会运用动作和环境等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活动:1、听歌曲:《不白活一回》同学们,大家好!上课前我们放松放松好不好?喜欢听歌吗?听过老师唱歌吗?想不想听?好,老师为大家唱首经典老歌,会唱的一起唱噢!不会唱的跟着节奏拍手。
2、师生轮读诗歌《奏响生命之歌》:听说咱班的同学们朗读水平可是一级棒,咱们配合着读读这首小诗好不好?师:我们一天又一天地活着——生:走过春天,走过四季。
师:我曾简单地以为——生:我们以为生命如青草黄了又绿;师:我们一天又一天地活着——生:看过朝霞,饱览落日,师:我曾简单地以为——生:我们猜想生命如太阳东升西去。
师:可是啊,你看那小虫——生:小虫的不卑不亢,师:可是啊,你瞧那弱者——生:弱者坚定的足迹,师:才让我领悟人生的真谛——生:生命要经过幸福的沐浴,也要经历苦难的磨砺。
(设计意图:课前听歌曲《不白活一回》,让学生在歌声中感悟到生命要活得有意义。
在诗歌的诵读中,又鲜明而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处不在。
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引发生命的思索。
人们在绝望的时候,总是希望奇迹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生,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自古以来,宇宙间最大的奇迹是什么呢?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说:“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
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宇宙间最大的奇迹正是生命。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共同思考生命是什么?(引出课题,板书。
齐读课题。
强调读第2个生命时语气要重些,音调要高些。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疑激趣,整合问题,作为深入探究文本的切入点,从而诱发学生阅读和探究的欲望。
)二、品读赏析,感受生命的顽强。
1、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生命的事例?(教师随机整理概括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设计意图:从整体出发探究文本,体现学习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意识。
)2、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中的三个事例,看看哪个故事最能感动你,看看是哪个句子,哪个词语打动了你?提供以下几种学习方法:(1)熟读文段。
(2)画关键句。
(3)点关键词。
(4)写感悟(设计意图:学习提示中渗透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静思默想中运用学法,品词析句,体验真情。
)3、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一)体会“飞蛾求生”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
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1)谁先来读第一个事例?(谁被这个事例打动了?)评价朗读(2)你看到了一只的飞蛾。
(不屈的、顽强的、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从哪里看出来?从文中找出描写飞蛾求生的动词(挣扎、鼓动、跃动)。
作者通过这三个动词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充分表现出来,这就是动作细节描写的妙处。
(3)你感悟到了什么?同学们,捉过飞蛾蜻蜓之类的昆虫吗?现在请你伸出手来,想象有一只飞蛾正被你握在手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就是那只被人抓在手中的飞蛾,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你还想对抓着你的人说些什么?(4)同学们,飞蛾极力地想要求生,可是你们知道吗?一只飞蛾平均寿命只有9天,只有9天啊!可它却为了这短暂的9天,在你的手中挣扎了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小小的飞蛾为的是什么呢?(活下来)是的,与许多强大的生灵相比,飞蛾是渺小的,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求生欲望却是震撼人心的。
这就是——生命生命!生命是——那样强烈!那样鲜明!(4)全体齐读。
让我们带着震撼、带着感动,把这一段一起读出来吧!(5)小结学习方法:发现了吗?我们用联系生活实际、抓重点语句、想象等方法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意思了。
(设计意图:“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
这里,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字眼让学生换词比较、作动作揣摩、展开想像移情体验,再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深刻感悟小飞蛾对生命的渴望,领悟出人更应该对生命执着地追求。
)(二)感悟“瓜苗生长”下面就让我们用上刚才这些方法来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看看砖缝里的香瓜子又是如何诠释生命的含义。
引导学生自读、谈体会。
老师随机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说:我看到------------我感悟到--------------------引导学生抓住“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体会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的恶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段描写中突出了环境描写,使瓜苗的生长显得更加艰辛,但同时也更突出了它的顽强生命力。
这就是环境描写的妙处。
)这小小的香瓜子在没有任何营养的情况下,能冲破坚硬的外壳是多么不容易啊。
但仅仅只活了几天,你觉得它的努力值得吗?(2)想:如果你就是这株小瓜苗,你此时会想什么?(3)悟:即使没有泥土和阳光,即使只能活几天,它也要让这几天焕发光彩,这就是生命,生命!用文中的八个字来形容,生命就是——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4)读:此时,我对顽强生长的小瓜苗充满了敬佩之情,我想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可以吗?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吧,要释放出你的感情来读。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通过激发想象、引导探究、补充文本空白,引导学畅谈想法,感悟香瓜子对短暂生命的珍爱。
)拓展:图片链接:其实植物的生命何止是一粒香瓜子这样的反应,大自然中的每一种植物都顽强拼搏,尽力地活出自己的光彩,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茫茫沙漠中,悲壮的胡杨在笑傲尘世。
(第一张图片)它有一亿多年的历史了,长着可以千年不死,死后可以千年不倒,倒地可以千年不朽,这种坚韧的生命之力让我们震撼!看,沉重的石块下,一颗小草曲曲折折地生长着。
它的根往土里伸,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之力。
(第二张图片)瞧,干涸的池塘中,一片嫩绿的莲叶用尽全部的力气破土而出,告诉我们生命无处不在,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生命的脚步!(第三张图片)看完这三幅图片,你想说什么?可以这个句式来说一说:我看到了——,我感悟到了——师:是啊,这些植物都用顽强的生命力告诉我们,这就是生命,生命就是——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设计意图: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努力将“一言堂”转变为“多言堂”,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感受“倾听心跳”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当听到那沉稳的心跳时,你会想什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右手捂住胸口,齐读这一段话。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
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1)你想说什么?你怎么理解“好好地使用它”和“白白地糟蹋它”?(2)对待生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好好地使用它;一种是——白白地糟蹋它。
作者杏林子的态度是——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这是杏林子对生命的态度,她的一生也在实践着这句话。
请看杏林子的简介。
(师配乐旁白)(3)听了杏林子的心声,你有什么要说的?对于杏林子来讲生命仅仅是活着吗?还有什么?就是在这样一种生存状态下,杏林子被挣扎求生的飞蛾所震惊,被顽强生长的小瓜苗所感动,被自己那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所震撼,于是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想:绝不能放弃生命。
她悟出了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4)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怎样理解“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价值”?)引导学生联系事例谈理解。
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对雷锋来说,人生的价值就是不断地为人民服务,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5)这篇课文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很多感悟,老师把这篇课文整合成一首小诗,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注意读出你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