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权力与影响力读书笔记

权力与影响力读书笔记

权力与影响力读书笔记【篇一:影响力读书笔记】第一章影响力的武器朋友问我为什么无人问津的东西,价格乘以2以后,反而被一抢而空?告诉他雌火鸡的故事,引出这叫固定行为模式。

引出这种行为模式的触发者并不是对手这个整体,而是对手具备的一些特征。

人类也有相似的自动反应模式,比如: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回答朋友问题,顾客认为: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模式化的自动行为很多时候是最有效的行为方式,有句名言: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举了优惠券的例子。

碰到晓得它们奥妙的人,我们会任其摆布。

举了萤火虫的例子,石斑鱼的例子,裁缝店的例子。

大部分影响力武器所具备的相同要素:一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似机械化的过程。

二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

三使用者能借助这些影响力武器的威力,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

对于第三点,举了一个人认知方面的原理:对比原理。

举了冷水温水热水的例子,服装店服务员先介绍贵重的东西的例子,卖房子的人先介绍烂房子的例子,汽车经销商先谈妥车价再报上备选配件的例子。

第二章互惠举收到贺卡后回寄的例子引出互惠原理互惠会带来还债义务感,给人类社会的进化带来了巨大影响。

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给另一个人某种东西(如食物、精力和照料等),却不用担心它会变成损失。

举了墨西哥和埃塞俄比亚的例子。

互惠原理如何起作用举了给可乐再卖彩票的例子。

并引出:互惠原理压倒了会影响顺从决策的一个因素:即是否喜欢对自己提出要求的那个人,比如:不请自来的推销员,不愿交往的熟人等。

举了某宗教组织先施恩(给鲜花)再乞讨(要求募捐)的例子。

在政治上:举了因为欠人情而投支持票的例子。

在生意场上,举了免费试用样品的例子。

在人际关系上,举了某国士兵靠着给敌人面包救了自己的命的例子。

举了某妇女因为拒绝接受礼物而躲开了强烈亏欠感并侥幸逃生的例子。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举了寄出请求捐款的信时附上一份小礼物的例子。

互惠原理可触发不对等交换举了帮别人小忙后借别人车并开坏了的例子。

引出最初的小小善意往往刺激人们回报以大得多的恩惠的原因:一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二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试图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

互惠式让步举了拒绝买5元的门票但买了1元的巧克力棒的例子。

并引出人家让了步我就应该让步的原因:为了完成对社会有益的合作,整个社会必须设法解决这些互不相容的出事欲望。

这就要借助有助于双方达成妥协的程序,互相让步是这类程序里十分重要的一种。

互惠原理实现互相让步的两条途径:一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并以同样的方式回应。

二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把率先让步当成一种高度有效的顺从技巧:“拒绝-后撤”术(先提大要求,拒绝后再提真正的小要求)。

举了故意在剧本里将保证会砍掉的台词的例子,客户拒绝购买商品后获得推荐人名单。

拒绝-后撤技巧管用的原因:一它调用了互惠原理。

二它调用了知觉对比原理。

三请求顺序上的安排(先大后小)。

举了零售店先介绍贵的东西的例子。

拒绝-后撤手法不光刺激人们答应请求,还鼓励他们切身实践承诺,甚至叫他们自愿履行进一步的要求。

拒绝-后撤手法的积极副作用:对方会滋生出更大的责任感和满意感。

如何拒绝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那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所图,那我们就置之不理。

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

举了赛马下注的例子,沙拉和蒂姆的婚姻关系的例子,答应帮忙看东西的请求的例子。

言出必行。

言行不一致会被看成是表里不一。

而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就算盲目地保持一致,也不乏迷人之处,因为:一和大多数其他自动响应方式一样,他为穿越复杂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

二机械地保持一致更容易令人避免误入歧途。

举了冥想术讲座的例子,玩具制造商故意让部分玩具缺货的例子。

承诺是关键。

举了问今晚感觉如何来获得承诺的例子。

举了战俘改造计划的例子。

并引出: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的请求的手法,叫做“登门槛”。

举了设立告示牌前先让业主们签名支持保护环境的例子。

例子告诉我们: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

它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的承诺都会影响自我形象。

要想让承诺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他们得是当事人积极地、公开地、经过一番努力后自由选择的。

奇妙的行为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

举了让战俘把问题写出来的例子。

并引出,书面宣言这种承诺方式的好处:一它成了一个行为业已发生的物证。

二书面自白可以拿给其他人看,说服他人。

一旦主动承诺,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人们内心里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地与行为一致。

二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举了让消费者填写销售协议的例子,举了大公司举办宣传征文比赛的例子。

众目睽睽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

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举了学生当众承诺、私下承诺和不承诺的例子,减肥和戒烟的例子。

额外的努力为一个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举了原始部落成人仪式和大学校园地狱周的例子。

引出名言: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对于一个想要建立持久凝聚力和卓越感的团体来说,入会活动的艰辛能带来一项宝贵的优势,这种优势,是该团体绝不愿轻易放弃的。

内心的抉择举了战俘获得征文比赛的奖品并不过分吸引人的例子。

并引出: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优厚的奖品或强大的威胁能叫人当场顺从,但却不大可能带来长期的承诺感。

举了小男孩们不准偷玩玩具的例子。

顺从专家喜欢能带来内心变化的承诺的原因:一内心变化一旦出现,就跟当前的环境不挂钩了,它能涵盖所有相关的环境。

二变化能发挥持久的作用。

三导致内心改变的承诺能自己“长出腿来”。

即:它能建立起一套自圆其说的系统,能为最初的承诺找到新的理由。

举了汽车经销商“抛低球”的例子。

即: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作出有利的购买决定。

而后,等决定作好了,交易却还没最终拍板,卖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如何拒绝两种独立的不同信号:一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中了套、被迫遵从了一个并不想答应的要求,我们的胃就会警铃大作。

二从心灵深处来说,向自己提问:知道了我现在掌握的这些情况,要是时间能够倒流,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第四章社会认同举了“罐头笑声”的例子。

并引出社会认同原理: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罐头笑声”的原因: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这样一来,偏颇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

举了火鸡的例子,服务员提前在小费罐子里放钱的例子,广告商声称自己产品增长最快或销量最大的例子,电视慈善捐款不断播出已经认捐的观众的名单的例子,商店老板故意让自己店排起长队的例子,等等。

举了教派知道预言不会实现后疯狂宣传的例子。

想要说明:既然事实证据无法改变,那就只有改变社会证据了。

你能说服别人,自己也必然信服。

死亡原因:不确定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即:“多元无知”现象。

举了凶杀案的目击者都不报警的例子。

并引出原因:一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要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

二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会显得十分紧急。

既然没人在乎,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

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引出解决方案:在需要紧急求助的时候,要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有样学样相似性:我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和自己相似的时候。

举了小孩看到同伴游泳后自己也学会游泳的例子,自杀消息被广为报道后自杀事件增多的例子,某邪教组织的教徒集体自杀的例子。

如何拒绝两类情况:一社会证据是蓄意伪造而来的解决方案:多保持一点警惕感。

二多元无知现象解决方案:用该环境下的其他证据来源——客观事实、先前的经验、我们自己的判断与之进行对比,确保它没有出乱子。

第五章喜好举了特百惠聚会的例子。

我喜欢你的理由外表魅力相似性恭维接触与合作举了好朋友喜欢看你实际的样子而不是脸反过来的样子。

并引出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为我们对自己接触过的东西会有好感。

举了采用“合作学习”处理学校种族融合问题的例子。

并引出两点:一虽然接触带来的熟悉往往能导致更大的好感,可如果接触本身蕴含了让人反感的体验,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二以团队为导向的学习能缓解这种混乱状态。

并引出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会为了共同的利益团结一致。

举了好警察坏警察的例子(其中运用了知觉对比原理、互惠原理和合作)。

条件反射和关联举了气象预报员播好天气和坏天气的例子,汽车打广告会有美女做模特的【篇二:权利与繁荣读书笔记】《权力与繁荣》读书笔记 (2007-10-28 00:18:00)转载▼标签:奥尔森读书权力与繁荣走向强国家——读《权力与繁荣》[1]奥尔森首先分析了权力的逻辑。

在他看来,历史的结果既依赖握有权力的人的动机和自利行为,也依赖于他们的道德和性格。

自利和行善的成分都存在人类活动中。

当然,过于乐观显然是不可取的,奥尔森在以后的分析中,还是更倾向于认为人是理性自利的。

在这个前提下,人的行为主要是由于选择性刺激的结果。

对于一个单独的罪犯,由于其只需要承担由于其偷盗行为造成的社会总损失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其总是倾力进行盗窃活动而不顾社会的损失。

相反,一个具有强制性权利的黑社会组织却会由于其与社会拥有更大的共容性利益而“收敛”。

因为只有其势力范围的繁荣才能使其更容易也更多地收”;し选在这里,奥尔森提到了一个共容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s)的概念。

简言之,如果某个个人或集体能够获得特定总产出增长额中相当大的部分,同时会因该社会产出的减少而遭受极大的损失,则他们在此社会中便拥有了共容利益。

同理,如果一个流动匪帮最终决定留在某个地方并垄断了那里的盗窃权利(对应于国家理论中的税收权利),他就会有足够的基于自身利益的理由促进社会的经济繁荣。

他会打击犯罪,因为这显然有损于他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他会减少其攫取的份额。

因为攫取得越多,居民从生产性工作和投资中获取的回报就越少,从而居民就没有足够的生产动力来提高产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