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

16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V1. 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____。

A.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 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C. 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 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满分:2 分2. 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满分:2 分3.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____。

A. 事物的积极方面B. 事物的消极方面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满分:2 分4. 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 一元论和二元论满分:2 分5. 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____。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满分:2 分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 生产不足B. 生产过剩C. 消费不足D. 失业增加满分:2 分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A. 科学性与革命性B. 世界观与方法论C. 唯物论与辩证法D. 政治与经济满分:2 分8.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 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C. 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 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满分:2 分9.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A.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B. 唯物史观C. 无产阶级专政D. 国家政权满分:2 分10. 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C. 人是符号动物D.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满分:2 分11. 哲学基本问题是____。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C. 精神与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D.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满分:2 分12.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____。

A. 暴力掠夺的产物B. 社会契约的产物C. 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D.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满分:2 分13. 资本从本质上说是____。

A. 生产中的机器设备B. 流通中的商品货币C. 银行中的货币存款D. 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满分:2 分14.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 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D. 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满分:2 分15.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A. 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 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满分:2 分16. 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____。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 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满分:2 分17.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C.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满分:2 分18.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____。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C. 《哲学的贫困》的问世D. 《神圣家族》的问世满分:2 分19. 平均利润的形成表明____。

A. 各产业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B. 各产业部门的每个企业都得到相同的利润C. 同一部门内的各个企业都得到相同的利润D. 同一部门内的各个企业都不能获得超额利润满分:2 分20. “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这种观点____。

A. 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B. 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C. 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 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满分:2 分21.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A. 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B. 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 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D. 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满分:2 分22.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____。

A.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B.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C. 土地的有限性D. 土地的等级差别满分:2 分23. 偶然性是指____。

A. 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趋势B. 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前途和方向的趋势C. 客观事物中不确定的趋势D. 客观事物中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满分:2 分24. 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 民主自由B. 提倡人本主义C. 反对封建束缚D. 利己主义满分:2 分25.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这说明()A. 真理具有客观性B. 真理具有绝对性C. 真理具有相对性D. 真理具有全面性满分:2 分26.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____。

A.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B. 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C.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同时实现D. 缓和与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满分:2 分27.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A.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B.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C.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D. 资本生产和资本流通满分:2 分28.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____。

A.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 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C. 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D.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满分:2 分29.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是()A. 劳动过程B. 价值增殖过程C. 价值形成过程D. 价值实现过程满分:2 分3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 人的社会属性B. 人的生理结构C. 人的心理状况D. 人的自然属性满分:2 分31.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____。

A.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B. 直观的反映论C. 被动的反映论D. 先验论满分:2 分32.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___。

A. 对立统一的观点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满分:2 分3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____。

A.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 实践——认识——实践C. 感觉——知觉——表象D. 概念——判断——推理满分:2 分34.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C. 矛盾的同一性D. 矛盾的斗争性满分:2 分35.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____。

A.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B.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C. 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D. 商品的效用决定满分:2 分36. 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是( )A. 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B. 生产成本的转化形式C.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D. 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满分:2 分37. 商品的两因素是____。

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满分:2 分38. 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A. 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 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 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 客观物质性的优点满分:2 分39.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____。

A. 伟人之言B. 吾人之心C. 众人意见D. 社会实践满分:2 分40. 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A. 地理环境B. 劳动C. 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满分:2 分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1.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是____。

A. 要从社会关系的存在中来把握人的本质B. 要全面完整地理解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C. 人的本质总是随着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D. 生产关系是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满分:2 分2.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 古为今用方针B. 历史分析方法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 阶级分析方法满分:2 分3.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 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B.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C.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满分:2 分4. 实践的基本特征表现为____。

A. 选择性B. 客观性C. 能动性D. 社会历史性满分:2 分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A.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B. 坚持按劳分配的标准C.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D.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满分:2 分6.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包括()A.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 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满分:2 分7.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 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 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C. 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 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满分:2 分8.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____。

A. 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不平衡B.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不平衡C. 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的不平衡D.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不平衡满分:2 分9.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分:2 分10.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____。

A. 发达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B. 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C.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D. 人的全面发展满分:2 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