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本培训公开课教案

校本培训公开课教案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课本第32页例题,第3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2.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的验算方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液晶投影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写过日记吗?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大家想看吗?
(出示小黑板)
2.同学们,你们看了小黑板,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指名提问题,教师整理)
1)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指名列式:143+126)
问: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求出结果。

(生练习,小组讨论交流)
2.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指名说)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鼓励学生用笔算的形式计算。

1)问:在列竖式时,两个加数要怎样?如何计算?
2)问:应从哪一位算起?
教师列竖式计算:
百十个
1 4 3
+1 2 6
2 6 9
3)指名说笔算过程,以及在结果中每一位上数表示什么?
4)小结:三位数相加时应怎样列竖式,从哪里算起?
4.教学验算方法。

1)介绍:要检查算得对不对,还要验算。

(板书:验算)
2)将例题中的两个加数位置交换,该怎样列式?
(板书竖式: 1 2 6 )
+1 4 3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3)学生笔算,看计算的结果和例题相比会怎样?
4)说明:在笔算是要检查加法做的对不对,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看得数是否一样,这样的检查叫做验算。

5.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笔算加法,应该怎样列竖式?从哪一位算起: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在书上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
2)你想怎样验算?
3)汇报。

你是怎样算的?怎样验算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先说一说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
2)独立计算。

3)汇报。

3.想想做做第4题
1)说图意。

2)独立计算。

3)汇报。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计算。

注意对齐数位。

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
143+126
百十个
1 4 3
+1 2 6
2 6 9
验算:
1 2 6
+ 1 4 3
2 6 9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
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来表述。

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
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
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 除法
第一课时: 除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融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用除法计算,对除法的实际含义有所体会。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及除号的讲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当我们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最终每份还是同样多,因此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将在“平均分”的基础,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6页例题。

(1)出示挂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只有坐几个小朋友?
(2)出示题目,请学生们读题。

(3)给予时间,请学生们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借助手边的学具来分一分。

(4)提问:每辆车坐2人,你是怎样理解的?
根据这个题意,这题应怎样来解答?
2、介绍除法。

说明:像刚才这样,把6个小朋友,每2人坐一辆车,看看要坐几辆车,实际上就是把6个小朋友每2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这时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3、介绍算式的写法和讲法。

说明:这种分法的结果是每辆车的人数一样,也就是平均分,
因此可以列成一道除法算式。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法算式。

算式中“÷”叫除号。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提问:根据这幅图意,想一想:除法算式中的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说明:有3个2人是6人,就说明要坐3辆车,因此这里的算式也就表示6里面有3个2。

请学生们说说算式的含义。

提问:算式6÷2表示什么?
5、小结。

通过这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6、教学课本第36页“试一试”。

(1)出示小熊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提问:这里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在算式中12表示什么意思?3呢?12÷3表示
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算式:
28÷4=7 9÷1=9 8÷ 2=4
2、数一数,分一分。

(猫头鹰图)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你还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请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和今天学到的知识,摆出一幅图,请学生们互相看图,并列出一道除法算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