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基础第五章:吸收
物质量比的定义为: 液相:
A组分物质的量 XA 吸收剂的量
气相:
A组分物质的量 YA 惰性组分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比与摩尔数之间的关系:
y A Y A 1 y A x XA A 1 xA
式中:YA,XA——平衡状态时,溶质A在气相、液相 中的物质的量的比; yA,xA——平衡状态时溶质A在气相中、液相 中的摩尔分数; p*A——溶质A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cA——平衡状态下溶质A在液相中的物质的量 浓度。
cA
c A, i
c* A
c
界面组成的确定
即:
k L p A p A,i kG c A,i c A
该式为一直线,斜率为-kL/kG,并 通过M(cA, pA)和R(cA,i, pA,i),并和平衡 曲线交于R点。 对流传质的推动力: p =pA-pA,i c =cA,i -cA 相际传质的总推动力: p = p A - p A * c = c A *- cA
费克定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物质的扩
散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以气膜传质分系数表示的吸收速度方程:
NA Dp p A p A ,i 1 ( p A p A ,i ) 1 RTlG pB ,m kG
以液相传质分系数表示的吸收速率方程
C A,i C A 传质推动力 DL C M NA (C A,i C A ) 1 l L C B ,m 传质阻力 kL
2-3 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1.用相平衡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
吸收过程:如A1点,在平衡线的上方, yA>yA*,溶 质应从气相到液相。 解吸过程:如A2点,在平衡线的下方,yA*>yA,溶 质应从液相到气相。
2.用相平衡确定过程进行的极限
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的条件下,当气、液传质达到平衡时,
净传质速率为零。在逆流操作时,含溶质为yA,1的混合气体从
例2 在20℃及101.325kPa下CO2与空气的混合物缓慢地沿 Na2CO3溶液液面流过,空气不溶于Na2CO3溶液。CO2透 过厚1mm的静止空气层扩散到Na2CO3溶液中。气体中CO2 的摩尔分数为0.2。在Na2CO3溶液面上,CO2被迅速吸收, 故相界面上CO2的浓度极小,可忽略不计。CO2在空气中 20℃时的扩散系数D为0.18cm2/s。问CO2的扩散速率是多 少?
xA XA 1 xA yA YA 1 yA
或 或
XA xA 1 XA YA yA 1 YA
代入: y mx A A
* 得: YA
mX A 1 (1 m ) X A
对于稀溶液,有: YA mX A
例1 总压为101.325kPa、温度为20℃时,1000kg水中溶解 15kg NH3,此时溶液上方气相中NH3的平衡分压为 2.266kPa。试求此时之溶解度系数H、亨利系数E、相平衡 常数m。
AG AL
总阻力=气膜阻力+液膜阻力
3. 假定气—液界面处无传质阻力,且界面处的气— 液组成达于平衡。
一、总吸收速率方程
根据双膜理论及单相传质速率方程,溶质穿过气膜和液膜 的吸收速率方程分别为:
N A kG ( pA pA,i )
' NA kL (cA,i cA )
(1)
(2 )
§3 吸收速率方程
吸收过程中吸收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在单
位相际传质面积上被吸收的溶质量。
吸收速率可以表示为:
传质推动力 吸收速度 吸收系数 传质推动力 传质阻力
3-1 分吸收速率方程 分子扩散——流体内某一组分存在浓度差时,
则由于分子运动使组分从浓度高处传递至浓度低处,
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
在稳态时
' NA NA
*
根据亨利定律有 pA,i cA,i / H , pA cA / H 代入(2)式得:
' NA HkL ( pA,i p* A)
(3)
(3)式同(1)式联立,得:
NA
1
令
则
1 1 kG HkL 1 1 1 KG kG HkL
( p A p* A)
yA
M ( xA , y A )
B
液相推动力差表示为:
y* A mx A y离平衡浓度越远,推动力越 大。
O
xA
x* A
x
例3、当总压为1.013×105Pa、温度为293K时,氧在水中的溶 9 4 . 01 10 xA 解度可用下式表示: p* A 式中:pA*为氧的平衡分压,Pa;xA为氧在溶液中的摩尔分数。 试求在此状态下,空气与水充分接触后,每立方米水中溶有多 少克氧?
pA
*
比例系数H愈大,表明同样分压下的溶解度愈 大。H可称为溶解度系数,cA为单位体积溶液中溶
cA H
质A的物质的量浓度[mol· m-3]。
亨利定律最常用的是下列形式:
y mxA
* A
m为相平衡常数(亦称亨利常数),量纲为1。m是 温度与压强的函数,易溶气体m值小;难溶气体m 值大。
亨利定律的其他形式:
M (c A , p A )
k kL / kG
E
p
根据双膜理论,溶质穿过气膜 和液膜时的吸收速率方程分别为:
pA
N A kG ( pA pA,i )
p* A f (c A )
pA, i
N A kL (cA,i cA )
两式相除
R (cA, i , pA, i )
p
* A
O
k G ( p A p A,i ) NA 1 NA k L (c A , i c A )
3-2 总吸收速率方程
1.两相间有物质传递时,相界面两侧各有一层极薄的 静止膜,传递阻力都集中在这里。
N AG k G p A pi N AL k L Ci C A p A p A ,i 1 kG C A,i C A 1 kL
I II
2.物质通过双膜的传递过程为稳态过程,没有物 质的积累。即, N N
价廉易得,并具有化学稳定性等要求。
§2 气液相平衡关系
溶解度
气液达到相平衡时,液相中的溶质浓度称为溶解度。
根据相律可知, 自由度数 F c 2
A A+B (气体) S (液体)
32 2 3
即在温度T,总压P和气、液相组成共四个 变量 中,有三个自变量,另一个是它们的函数:
度差最大的原理相同。
吸收操作效率高的条件:
1.选择合适的吸收剂;
2.提供适宜的传质设备;
3.吸收剂的再生。
1-3 吸收剂的选择
1.溶解度 对溶质组分有较大的溶解度;
2.选择性 对溶质组分有良好的选择性,即对
其它组分基本不吸收或吸收甚微;
3.挥发性 应不易挥发;
4.黏性 黏度要低;
5.其它 无毒、无腐蚀性、不易燃烧、不发泡、
亨利系数之间的关系
pA 单位 : E Pa xA c A km ol m 3 H * Pa pA yA m / xA H M E m p E
* *
若以比摩尔分数表示吸收质在气、液两相的浓度, 则:
液相中吸收质的量 液相中吸收剂的量 气相中吸收质的量 Y 气相中吸收剂的量 X kmol 吸收质 / kmol 吸收剂 kmol 吸收质 / kmol 惰性气体
塔底送出,组成为XA,2的吸收剂自塔顶淋下。塔很高,吸收剂 用量很少,吸收液最终浓度XA,1也不会无限增大,其极值只与 气相浓度yA,1呈平衡的液相浓度xA,1* 。
3.计算过程推动力,分析过程进行的难易
在图中,在截面 M-N中,推动 力以气相浓度差表示为: y
y A y A y
*
* A
吸收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
物理吸收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取决 于在吸收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平衡溶 解度,吸收速率则主要取决于组分从气 相转移到液相的扩散速度。 化学吸收,吸收的速率除与扩散速 率有关外,有时还与化学反应的速率有 关,而吸收的极限同时取决于气液相的 平衡关系和其化学反应的平衡关系。
C C A p Ex A E越大,表明溶解度越小, H C E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T,E。 亨利系数,Pa
A
p E A yA x A mx A P P
m越大,表明溶解度越小,
m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T,m,P,m。
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1.0 0.9 0.8
C f ( p A ) 或 p g (C A )
O2 pA=723CA CO2 pA=25.5CA
A
A
难溶体系
SO 2
pA,atm
0.7 0.6 0.5 0.4 0.3 0.2 0.1
溶解度适中体系
易溶体系
NH3 pA=0.36CA pA=0.0136CA
6 7 8 9 10 11
1-1 吸收分类
物 理 吸 收 化 学 吸 收 等 温 吸 收 非 等 温 吸 收 单 组 分 吸 收 多 组 分 吸 收
重点是低浓度气体混合物的单组分等温物理吸收。
1-2 吸收操作
吸收过程的气、液接触方式
吸收操作流程
通常的吸收过程都采用逆流操作,即液体从上 到下,气体从塔底通入,这样可以保证全塔的平均 推动力最大,与传热时两流体以逆流流动的平均温
1 1 kG HkL
则相际传质受气膜阻力控制,此时: KG kG
当液膜阻力远大于气膜阻力,
即:
则相际传质受液膜阻力控制,此 时:
1 H kL kG
K L 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