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25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了两层深刻的含义:其一层含义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另一层含义也意味着,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也只有死路一条。
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回顾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动力来自何方?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方向和判断标准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上述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改革观,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理论, 找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途径。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改革开放要回答的首要问题,这就必须搞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1.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就社会主义社会而言,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存在着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
事物皆具有其特殊性,认识事物就要从多方面研究矛盾特殊性。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制约着的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某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的转化。
矛盾的不同性质决定了解决这些矛盾的不同手段和途径,也决定了这一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列宁曾有过科学的判断,“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
斯大林曾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做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毛泽东首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做出了重要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自己的特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情况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它们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但相适应是基本方面,不适应的只是次要方面。
这使得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也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 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邓小平肯定和继承了毛泽东的基本观点,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看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张 文*(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其二,乱改革也是“走到邪路上去了”。
改革开放有其理论依据、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目前,我国进入更深层次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变革时期,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改革观,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改革开放建立在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基础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关键抉择;科学发展观*作者简介:张文,女,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讲师;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
”然而,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指明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而今天在理论界对什么是现在社会的基本矛盾却存在不同的认识,关于中国改革基本矛盾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杨帆(2001)认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矛盾是权利资本扩张与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皖河(2002)作出强势集团成为压力集团主导改革路径的可能性已经出现了成为现实性的苗头的判断和吴敬琏(2001)对“权贵资本主义”的忧虑,实质上从不同侧面也反映了相同或相似的认识;曹子坚(2005)则认为中国改革的基本矛盾就是既得利益阶层同社会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等等。
根据唯物史观,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因而上述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矛盾,仅仅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特定时期种种具体表现,并非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混淆。
否则,就难以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无法找到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区分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依据。
主要矛盾是由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影响的许多矛盾中的一种矛盾,是在某一发展阶段上被激化了的矛盾。
基本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解决才能逐步解决。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就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但由于理论认识上的局限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等原因,后来毛泽东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做主要矛盾,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结果导致实践中的失误,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过去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走弯路,其中一个方面的教训在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偏差,即一段时期将阶级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另一个方面的教训在于对矛盾主要方面的把握出现偏差,即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自然就是通过“抑制”人们的需要,实行计划配给,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短缺经济”。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在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
指出“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抓住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落后生产”,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明确社会的根本或中心任务。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我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有着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社会主义建设最初20多年的曲折,尤其是“文革”的十年内乱,使得整个政治混乱,经济停滞和几近崩溃,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指出“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 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从国际环境看,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为后起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机遇,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改变。
日本、德国迅速崛起,“亚洲四小龙”迅速腾飞则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这期间我国在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差距明显被拉大。
面临国内的严重困难和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我们只有痛定思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态势,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前提下,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3.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决策的思想基础是由毛泽东确立、邓小平重新恢复、江泽民和胡锦涛丰富和发展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即《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53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强调这两个“没有变”,实质上就是要坚持把它作为进一步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在新时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在新时期新的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我国自觉地走上科学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