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摘要:文化大革命十年后,中国领导制度混乱,消极的农村经济体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劳动力消耗在农村导致工业发展受阻,工业水平落后反作用于农业形成恶性循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科学教育得不到重视,科技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

此时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若不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或倒退回新中国成立前混战的局势,或成为与朝鲜一样的“神秘国度”。

邓小平实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方面的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渐稳定,把发展生产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独特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激活了全国人民的生产热情,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

恢复高考,重视科学教育,打通了社会垂直分层流动的唯一通道,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生活日益美好。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变命运、关键抉择、人民生活、思想
江泽民说:“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的弊端。

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严重导致社会固化,社会垂直流动受阻,整个国家干部老龄化、家族化严重,使社会失去生产活力。

官僚主义现象使得各层领导人不再是人民的公仆,而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却无人关心。

党在人民心中不再是稳定亲
切的靠山,人民生活没有安全感。

权力过分集中,一部分领导人无所事事,不做实事坐享百姓劳动成果;一部分领导人身兼数职,极易被个人崇拜的糖衣炮弹所击中。

这些领导制度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威信。

其次是人民生活水平低。

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

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9亿人每天能挣一角三分钱,有2.7亿人每天能挣一角四分钱。

相当多的农民辛辛苦苦干一年,不仅挣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有三分之一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③人民在新中国,有了当家做主的新思想,却过着还不如奴隶的日子。

再次是生产的落后。

我们最先发明火药却做不出一支能派上战场的枪炮,我们砸锅熔铁却做不出一辆汽车;当西方庄园里的机器隆隆作响时,我们的耕牛还在肆意的嘶鸣。

人们已经觉醒,大家饿着肚子看他人的航空表演。

我们的知识分子却只能在田间。

科学的天空充满的是泥土味的抱怨,再也容不下知识和真理。

青年人的学校是黄土地,满腔热血只能化作充满怨恨和遗憾的农家肥!
若不改革,中国将会怎样?
我们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一定会有我们该有的素养。

人类爱好和平,而低水平的和平必然会导致革命。

若不改革,中国将会怎样?没有改革,不可能出现盛世王朝。

中国将会陷入战争、统一、战争的无限循环当中。

这让我想到了原始社会,若全世界都陷入这个死循环中,那么人类将由国家化退化成种群化。

若历史上从未出现改革,则人类将停留在个体化而止步不前,社会将从未出现。

说回原题,中国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若没有邓小平坚持不懈,排除万难的改革,中国的稳定将是生活、生产水平与坐标轴重合的没有任何公民幸福感可言的稳定。

我相信中国人比任何民族都热爱和平,我们无论如何压缩自己也要换来和平。

这让我想起了朝鲜。

我们将是一个比朝鲜更神秘的国度,我们在一届领导人上任后便知道以后几届的领导人是谁,太阳节里每个人都感动得涕泗横流,收音机里永恒不变的对伟大领袖的赞颂。

公平高考、高校女生永远只是一个传说。

我们的母亲会从丝袜里取出粮票去国营商店买一个馒头,父亲辛苦工作一天却吃不到半碗饭。

小孩子则在稻田里抢着拣打过大米的谷皮吃。

四海皆闲田,农夫却饿死。

改革开放改变中国命运
在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典上,游行人群中突然打出了
“小平您好”的横幅。

一句最简单的问候发自肺腑,映射出当时人们对于改革的拥护与支持。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来看,精简队伍焕发精神,各任其职,清除了绝大多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领导人。

从领导层做起解放思想。

邓小平同志完全否定了华国锋提出的“两个凡是”的方针,取消了阶级斗争的错误纲领,正确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把一切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领导层中巨大的变动让人民感受到了邓小平改革的决心,领导层注入新血液后,中国又开始充满活力,人民开始憧憬幸福生活。

从经济方面来看,农村经济体制决定着粮食的产量,粮食的产量决定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而中国农民是国家的主体占绝大数。

小平深刻地感觉到生产队、大锅饭严重地打消农民的积极性。

改革从农村开始,从人民公社变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岗村的粮食产量从3万吨增加到12万吨。

小岗村改革成功后迅速把这一新生产模式推到全国,很快农村摆脱饥饿。

农业推动工业,农村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有剩余劳动力出现,全国的工业开始起步。

直到今天,农村的经济体制仍然被大部分保持,除了土地所有权改变外,家庭承包始终没变。

现在的农民们提起邓小平和改革开放如同看到自己土地里产出的粮食一样亲切。

由于土地的承包,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加上所有制经济的出现,乡镇企业、中小型企业、个体户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快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基本走上小康道路,国人们越来越重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

就我所在的城市桂林来说,原来只是个穷山陋水之地,近年来由于全国经济增长,旅游人数增多,城市建设成了主要目标。

现本地人口不足市区人口的一半,大量的游人、外国商人定居桂林。

在偏远的广西尚能看到洋人满街的风景,更别提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繁荣富强。

农村的改革成功,人民看到了希望。

城市的改革开始,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原来的小渔村一夜之间变成众人向往的大城市,东南沿海本具有天时地利,压抑了数百年之后终于闪发了它应有的亮光。

从东南几点到整个沿海地区,从三角洲到长江沿岸,有选择地吸收外来物质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加成熟,要求也更迫切了。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中国走上与世界接轨的道路。

这巨大的对外开放在我身边表现为,学校把外语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自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学以来,英语一直是小学,中学必考的科目之一。

我国学生的外语水平迅速提高,与日、韩等亚洲国家的同龄人相比,我国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

其次是,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学生日益增多,并且留学低龄化。

大学毕业生中越来越多人进入外企工作。

这些都表明了我国已融入到国际当中。

从文化方面来看,邓小平把毛主席请下神坛,让世人们清楚地认识我们的伟大领袖,禁
止错误的个人崇拜。

红色大字报、巨幅雕像、盲夸经济等不正常的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印记被抹除,开始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革中的动乱。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新文学题材的出现,人们开始反思,直到今天重读这些改革开放的文化产物,仍让我受益匪浅。

若没有思想文化的改革,我们不会有像今天的多彩文化、清醒头脑、明辨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文革十年束缚人们思想、瘫痪领导机制、停滞生产、阻碍经济发展、扰乱生活。

若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将沿着一条崎岖的绝壁栈道或匍匐前进或原地不动更或坠身悬崖。

再爱好和平的中国人也逃脱不了无穷无尽的战争,再聪明慧智的中国人也提不出新道理,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也过不上小康的幸福生活。

庆幸,我们的邓小平同志义无反顾的改革开放,排除万难精简领导层、创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范围的对外开放、容纳各国优秀的文化。

我们今天的生活才能这样美好,思想才能这样的个性化,经济贸易才能如此多元化。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抉择之一。

引文
①《在历史的拐点上——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赵丰编著,九州出版社,第二页
②百度词条——改革开放
③《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到底贫穷到什么样子》——苏加富
参考文献
1.《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研究》孙迪亮
3.《在历史的拐点上——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赵丰编著
4.《我的父亲邓小平》邓榕著
5.《改革开放与价值取向》唐永泽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