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3课《温暖的春天》教学设计
第14课“温暖的春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温暖的春天”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四季”的第3课。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春季大自然的变化,体会春季动植物开始生长繁殖的特点,进而再去发现春季天气变化(以春雨为代表)的一些特点,由此了解春天的各种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主要从春季气温升高、植物发芽、动物活动增加等方面展开。
活动2是“春雨绵绵”,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把春天天气等变化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以及人类的耕作生产等活动联系起来。
由此全面地了解春天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些体验,对于观察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训练。
从本单元开始,观察的对象不再是某些具体的、单个的事物,而是多种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的自然现象。
一年级学生也知道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学生了解并不代表能把各种春季的现象联系起来。
所以本课的学习不仅引导学生有序和比较全面系统地观察春季的特点,还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现象初步建立联系。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由驱动情境自然生成“你是怎么知道(春天来了)”的问题,教
学中这个问题既是观察的目标也是驱动任务。
春天虽然是悄悄地到了,但是很多现象还是很明显的,在教师的引导下不难发现,关键的问题是能够帮助学生把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这样才算真正回答了驱动的问题,完成了驱动的任务。
2.从学的方面来说,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所以通过讨论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再进一步进行实地观察,帮助他们了解春季的物候特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春天大自然发生的变化。
2.了解春雨的特点,知道春季对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3.通过观察,发现春季和冬季的不同现象。
4.通过观察,了解春季动植物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季节变化的奇妙,培养热爱大自然的
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冬去春来,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以及春天对我们的生活及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认识春季景物的变化。
六、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卡片。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教师:课件展示驱动情境图,并描述,再提出问题:从哪些自然现象可以知道春天来了呢?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回答。
(二)活动探究
活动1:生机勃勃的春天
教师:课件出示活动1图片,为什么人们常常说“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多媒体展示春天植物发芽、燕子归来、哺育小燕子的情景。
教师:分发资料卡片(春天和冬天的)。
打开活动手册第13页,观察手册及下发的图片,哪些图片能说明春天的景物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信息进行描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把相应图片贴到黑板上,然后小结:春天自然景象相对冬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开始孵化;鸟类开始迁徙,离开越冬地向繁殖地进发。
所以我们说“生机勃勃的春天”,“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活动2:春雨绵绵
教师:课件出示春雨、春耕的场景。
春天万物复苏,主要是因为天气变暖,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春雨。
教师:多媒体播放春雨视频。
春雨是春天常见的天气现象,它有什么特点呢?春天还有哪些其他的天气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在温暖的天气和如丝的春雨滋润下,大自然变得生机勃勃。
人们在春天也忙碌起来,他们在忙碌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人们常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到了后,大家也种下自己喜爱的植物吧。
八、板书设计
第13课温暖的春天
生机勃勃的春天春雨绵绵
粤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课《铅笔和彩笔》教学设计
第9课“铅笔和彩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铅笔和彩笔”是《科学》(粤教科技版)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我们的文具”中的第2课。
新课程标准中和本课相关的目标为:“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
本课通过比较三种常见型号(H、HB、2B)铅笔笔迹的不同,认识铅笔也有不同种类;再通过“涂一涂”的方式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彩笔使用效果,感知不同的彩笔涂写的痕迹也有不同。
在亲子时间中利用所学知识选用合适的彩笔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艺术创作。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铅笔和彩笔为例子进行学习,有“铅笔的笔迹”“彩笔的痕迹”“亲子时间”三个活动。
先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型号铅笔的笔迹,认识铅笔笔迹有颜色深浅等不同。
再通过“涂一涂”的方式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彩笔痕迹,感知痕迹也有不同的特征。
最终达到能观察、描述不同物体的不同特征,了解材料不同特征也不同的目标,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观察、比较和表达能力。
在“亲子时间”活动中,建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利用所学知识选用合适的彩笔在不同的材料上进行艺术创作。
二、学情分析
铅笔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文具,彩笔也是学生经常用的文具,因此学生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学生平常不会主动去观察不同笔的笔芯及其笔迹的不同,有些学生使用的彩笔种类也会比较少,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在能力方面,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笔迹或痕迹的一些明显的不同之处,但还有一些其他的不同特征(如粗细、光滑和粗糙),需要经过交流、引导才会正确地表达、描述。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
具体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观察任务,激发学生对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进行比较的兴趣。
②通过学生观察活动,自主探索、讨论、分组交流发现的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特征。
2.从学的方面来说,可分为两个部分:
①利用有效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观察的主体。
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发现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的特征。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类型的铅笔的笔迹深浅不同。
知道不同类型的彩笔有痕迹粗细、颜色深浅等不同特征。
2.通过观察、对比、描述不同类型的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知道不同的笔芯具有不同特征。
3.能根据不同笔芯的特点在面对不同的需求时选择合适的笔。
4.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倾听同学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对比、描述不同类型的铅笔笔迹或彩笔痕迹,知道不同的笔芯具有不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观察、对比后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笔芯及其笔迹的不同特征。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常见铅笔和彩笔实物、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
学具准备:铅笔笔迹观察活动记录单、彩笔笔迹观察活动记录单、铅笔(H、HB、2B)、彩笔(蜡笔、彩色铅笔、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琪琪和妍妍在逛公园,看到有人在用铅笔画素描。
她们看到画板上的铅笔画后,发现画上铅笔呈现的效果和自己课堂用的铅笔笔迹不同。
问题:为什么自己的铅笔画不出这种效果?
交流:对琪琪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出示:两名学生用不同铅笔涂写的图片。
任务:观察两种笔迹有什么不同?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铅笔笔迹的兴趣。
交流:有的笔迹深,有的笔迹浅。
疑问:为什么笔迹深浅不一?
交流:可能和书写力度或者铅笔的不同等有关。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铅笔的笔迹
问题:铅笔笔迹有什么不同?
出示:标了号数的3支铅笔(也可用4H、HB、4B三种型号,效果更明显)。
任务:使用相同的力度写字,再观察对比笔迹。
交流:学生对笔迹特征进行描述。
评价:对学生的描述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事实进行相应的评价。
提示:铅笔的笔迹特征不同,说明笔芯不同。
出示:3种铅笔的型号标志,提出铅笔有多种型号。
讨论:展示一副素描图,提出只用一支铅笔就能画出这种效果吗?
汇报:运用不同型号的铅笔进行绘画。
思考:如果我们要把这幅素描图涂上色彩,还需要什么?
(2)活动2:彩笔的痕迹
出示:彩笔的痕迹观察活动记录单。
任务:用了3种彩笔涂色,能分辨哪种涂色效果是哪种彩笔吗?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彩笔痕迹的观察活动,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进行相应的涂色后进行观察、判断。
汇报:学生分组使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彩笔痕迹的不同特征。
评价:注意规范学生的用词,使描述尽可能准确。
小结:不同彩笔的痕迹不同,画画的效果也不一样。
拓展:要完成一幅画的涂色任务,要求时间要快、不能涂出边界,应该选择哪种彩笔涂画里面的不同图案?
3.亲子活动
出示:多种彩笔的图片,介绍有其他种类的彩笔。
提出: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更多的彩笔,观察它们痕迹的特征,选择用合适的彩笔在废旧物品上绘画,使废旧物品变成工艺品。
展示:学生的亲子作品。
八、板书设计
第9课铅笔和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