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能理解分析人类对一些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而发展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
2.理解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①____________,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②____________)各因素的③____________。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④____________。
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⑤________、⑥________、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政策。
(3)技术条件: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⑨____________比较稳定,⑩________________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⑪__________、社会、⑫______ ____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⑬__________、⑭____________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形成:⑮________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混合农业
(1)概念:是⑯__________和⑰__________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主要分布于⑱____________、欧洲、北美洲等地。
(3)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主导因素。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探究材料】
读教材P42图3.1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图3.2澳大利亚牧场和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探究问题】1.探究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东南部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2.根据教材P42图3.3探究下列问题。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3.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探究下列问题。
(1)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说出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4.利用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
【规律总结】
自然环境因素相对稳定,不利因素可以适当改造。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越来越大。
【考例探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
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据此完成(1)~(3)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
A.技术力量较雄厚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探究点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探究材料】
阅读教材P45图3.9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和分布。
【探究问题】
1.什么是农业地域?是怎样形成的?
2.通过阅读案例2内容并结合图3.9探究下列问题。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3)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规律总结】
(1)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2)澳大利亚既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也是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还是世界最大的羊毛生产国和出口国。
【考例探究2】读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局部地区农业类型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条件难以满足该地区农牧业发展需要,简述当地人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说出种麦养羊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名称,简述其主要优点。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前准备区
①地理位置②社会环境③相互联系④合理利用⑤水源⑥地形⑦交通运输⑧劳动力⑨自然因素
⑩社会经济因素⑪自然⑫经济⑬经营方式⑭发展方向⑮因地制宜⑯耕作业⑰畜牧业⑱澳大利亚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
素的相互联系。
2.(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2)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3.(1)随着欧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加强了生产地与市场的联系。
通过技术投入改善了该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不合理性,有利于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2)市场和交通运输因素、自然灾害对该地区时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
与法国比,西班牙具有劳动力费用低、低温冷害少的优势;法国时鲜业具有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近消费市场的优势。
两国可以优势互补,利用气候的季节差异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西班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法国以中高档产品为主。
4.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
——气候
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
——气候(光热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水源
③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地形
④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技术(海上冷冻船)的发展
⑤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鲜花保鲜技术的发展
⑥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
——市场需求
⑦天津市汉沽区近年来出现了大面积的葡萄园,而在几年前却很少见——市场因素
⑧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副食品农业生产的利润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民甘于去种植粮食呢?——国家政策
考例探究1 (1)C (2)D (3)A [第(1)题,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种植时间较晚,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是因为巴西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第(2)题,巴西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因此选D。
第(3)题,大豆质量要提高,需要增加科技投入。
]
探究点二
1.农业地域: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形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2.(1)
(2)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3)降水、温度、水源等自然条件为发展小麦种植业和牧羊业提供了必要条件,澳大利亚早期移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形成了早期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羊业逐渐演化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
因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逐渐发展形成的结果。
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
考例探究2 (1)合理利用墨累—达令河等河流的水源;大力开发大自流盆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将大分水岭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
(2)混合农业。
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解析第(1)题,从图形中可以看出,种麦养羊区降水较少,但墨累—达令河从这里流过,因此要合理利用墨累—达令河等河流的水源;大分水岭东部降水丰富,可采用东水西调等措施。
第(2)题,这里是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地区,属混合农业,再根据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