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埋针治疗

埋针治疗

埋针治疗操作规范
【概念】
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

又称皮内针疗法。

【适应症】
适宜长时间留针的有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

例如:头痛、偏头痛、胃痛、睡眠障碍。

【禁忌症】
关节处、皮肤化脓感染处、紫癜和瘢痕处,均不宜埋针。

皮肤过敏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也不宜埋针。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皮内针、75%酒精、棉签、镊子、医用胶布、弯盘等。

【操作步骤】
皮内针、镊子和埋刺部皮肤严密消毒,用镊子夹住针圈,将针尖对准穴位刺入,使环状针柄平整地留在皮肤上,用医用胶布固定,此针多用于耳穴。

【注意事项】
1.在医师扎完皮内针后,护理人员会在扎针处贴上纸胶固定,因皮内针尾端有一小圆环,故可安全的留在皮肤上,
所以不必担心皮内针会整支跑进皮肤内。

2.皮内针可留在皮肤内2~3天,这段期间仍可碰水、洗澡,如病情需要可以在扎针处轻微按压以加强疗效但不宜在扎针处用力搓揉,如果纸胶自行滑落,而皮内针仍在皮肤上,可以自行在扎针处贴上纸胶固定。

3.扎完皮内针回家后,如在扎针处有刺痛或不舒服的感觉,则可自行或请他人拔除并回来复诊。

4.一般关节附近不宜埋针,因活动时会引起疼痛。

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

【术中观察】
埋针期间,如患者感觉疼痛或肢体活动受限,应立即起针,进行适当处理,必要时改选穴位重新埋针。

起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局部加强消毒。

【术后评价】
观察埋针治疗后的客观详细情况,根据症状调整治疗方案。

【操作流程图】
见附表
【参考文献】
1.郭长青,陈幼楠主编.实用皮肤针疗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