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医学影像学:一门应用医学影像学设备,观察病人体内器官形态和功能,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2、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的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3、人工对比:人工导入某种物质,使原本缺乏天然对比的组织、结构间形成明显密度差,从而提高显示率的方法就称为人工对比,导入的物质叫做对比剂或造影剂。
4、流空效应:存在于磁共振成像中,由于信号采集需要一定的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就叫做“流空效应”。
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的年龄。
(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
(见于炎症、肿瘤、肉芽肿)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
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11、骨“气鼓”(骨囊样结核):骨干结核初期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称为骨“气鼓”或骨囊样结核。
12、骺离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骨折时,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13、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14、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由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15、肺门角:肺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为肺门角,而相交点称肺门点,右侧显示较清楚。
16、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Ⅰ型),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炎。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少数为成人。
X线:典型表现呈“哑铃状”,包括:①原发浸润灶②淋巴管炎③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17、肺实变: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代替,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泡性肺气肿、肺出血、肺结核、肺泡癌等。
18、龛影:钡剂涂抹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
溃疡型食管癌可见边缘不规则的局部向外凸的龛影。
19、充盈缺损:钡剂涂抹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
它是因管壁局限性肿块突入腔内所致。
20、憩室:食管壁向外囊袋样膨出,有正常黏膜通入,与龛影不同。
21、半月综合征:为进展期胃癌的龛影表现,多见于溃疡型癌。
其表现为:形状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为轮廓内;龛影周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称为环堤,其轮廓不规则而锐利,环堤上见结节状和指压迹状充盈缺损(指压迹),这些充盈缺损之间有裂隙状钡剂影(裂隙征)。
22、双管征:CT检查,胰管、胆管扩张形成,是胰头癌的常见征象。
23、支气管气像:在肺实变的高密度影像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为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
24、肺上沟癌:也称潘科斯特(Pancoast )综合症"、"肺尖肿瘤"、"肺尖癌"包绕肺的顶端(即肺尖)的地方,形成了胸壁的一个特殊区域。
来自颈部、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的神经纤维均经此区进入上肢。
25、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并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等对一些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或者有以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材料,以明确病变性质。
二、填空题1、数字X线成像(DR)依其结构可分为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F)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2、 CR与普通X线成像比较,重要的改进实现了数字X线成像。
优点是提高了图像密度分辨力和显示能力。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4、 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面,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的重建图像,是数字成像而不是模拟成像。
5、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灰阶图像。
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 X线吸收系数。
6、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
7、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8、 MRI是有软组织高分辨特点及血管流空效应。
9、 CT图像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
但在实际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数,而换算成 CT值,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 HU。
10、CT检查分为平扫、对比增强扫描、造影扫描。
11、物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X线量多,影像在图像上呈白影。
12、对比剂按影像的密度高度分为高密度对比剂和低密度对比剂两类。
高密度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
13、水溶性对比剂分两型:离子型和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对比剂具有:低溶性、低粘度、低毒性等优点,减少了毒副作用。
适用于血管造影和CT增强扫描。
、用碘对比剂时,要注意:了解患者有无用碘禁忌症;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碘剂过敏试验,如阳性,不宜造影检查;严重反应包括周围循环衰竭、心脏停搏、惊厥、喉头水肿和哮喘发作等,应立即终止造影并进行抗休克、抗过敏和对症治疗。
15、X线具有与X线成像和X线检查相关的特性为: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官效应、电离效应。
16、X线图像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第二,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X线在穿透的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
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过程,例如用X线片显示,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
17、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密度不同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脏器、结缔组织以及体液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有气体存在的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气房等。
18、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的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19、肺部含气,密度低,对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
20、纵膈为软组织,密度中等,对X线吸收中等,照片呈灰影。
21、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相反,于是在X线片上和荧屏上显示出黑白对比和明暗差异的影像。
22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即PACS是保存和传输图像的设备和软件系统。
23、PACS已经在国内一些医院应用,根据联网范围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
24、PACS是医生在远离放射科的地方及时看到图像,可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水平。
25、信息放射学是继CT、DSA、MRI、ECT、DR等数字化图像之后,医学影像学同计算机科学技术结合而派生出来的新领域。
26、信息放射学是以放射学信息系统、PACS和互联网络为基础的。
三、简答题1.什么是对比增强CT?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经常使用。
注入碘对比剂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根据骨破坏和骨增生的多少,以X线表现为基础,骨肉瘤大致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
其表现分别为::以骨质增生、硬化为主,明显时可呈大片致密影称象牙质变,骨破坏较少或不明显。
骨膜增生较明显。
软组织肿块内也有较多肿瘤骨。
:以骨质破坏为主,很少或没有骨质增生。
骨破坏呈不规则斑片状或大片低密度区,边缘不清。
骨膜增生骨易被肿瘤破坏,形成骨膜三角。
软组织内大多无瘤骨生成。
混合型:骨增生和破坏程度大致相同。
6.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㈠急性临床表现:1.发病急、高热和明显中毒症状;2.患肢活动障碍和深部疼痛;3.局部红肿和压痛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在发病后2周内,软组织改变:1. 肌间隙模糊或消失;2. 皮下组织和肌间分界模糊;3.皮下脂肪层内出现致密的条纹影,靠近肌肉的部分呈纵形排列,靠外侧则呈网状。
发病2周后可见骨改变。
干骺端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边缘模糊,其内骨小梁模糊、消失,之后破坏增大,至骨干甚至全骨;骨膜增生,皮质外有条状高密度影平行分布,可分节、分层;骨质增生,破坏周边有轻度增生密度增高,使破坏区与增生相间;死骨形成,骨质发生局灶性坏死,形成条状高密度影。
CT检查:可示软组织感染、骨膜下脓肿、骨膜内炎症、骨质破坏和坏死。
查:1、骨髓充血、水肿、渗出、坏死,T1WI上呈低信号。
2、受累周围组织:软组织肿胀,肌间隙和皮下脂肪模糊不清,在T2WI上呈高信号。
㈡慢性临床表现:急性期迁延不愈的原因主要是脓腔和死骨的存在。
因死骨可积存细菌,抗生素不易渗入其内,影响病变愈合,导致炎症呈长期慢性病程。
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可见明显修复表现,即在骨破坏区周围有骨质增生硬化现象。
骨膜新生骨增厚,与骨膜融合,外缘呈花边状,因此骨干增粗,轮廓不清。
骨内膜也增生,致使骨密度明显增高,甚至骨髓腔变窄、闭塞。
骨质破坏、死骨和通向骨皮质表面的管道状骨质破坏影——骨瘘管。
CT检查:表现如X线平片MRI检查:1、增生的骨质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2、肉芽组织、脓液和瘘管在T1WI上呈低信号后稍高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
7.化脓性关节炎和关节结核在影像学上的鉴别炎:较严重的急性关节病,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经血液至滑膜感染关节而致病,也可因骨髓炎继发侵犯关节所致。
多见于承受体重的关节。
病理见关节滑膜明显充血及水肿。
核:继发于肺结核或其他部位结核的并发症。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分为骨型关节结核和滑膜型结核。
线: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表现为关节囊肿胀和关节间隙增宽,后因关节内脓液中蛋白溶解酶的作用,关节软骨被破坏,即引起关节间隙变窄。
病变进展迅速,由于肉芽组织增生并侵及骨端,使关节下骨质发生破坏,以承重部分较明显。
愈合期,病变区骨质增生硬化,严重时造成骨性强直。
关节结核—病程发展缓慢,关节软骨破坏较晚,以致关节间隙变窄出现较晚,程度较轻,骨质破坏一般见于关节面边缘,以后才累及承重部分,一般无骨质增生硬化,而邻近的骨骼和肌肉多有明显的疏松和萎缩。
8.大叶性肺炎的X线表现炎: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为肺炎链球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