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四十年代曾被批评为"色情画"。
但是,他坚决拒绝关于"邪念"的批评,他说:"在我看来,这些少女是天使而不是魔鬼。
"针对这类批评,他还说:"主宰我的作品是生命,那被唤醒的生命","我从来就是用孩童的眼光观察创作对象,我愿自己永远是个孩子"。
艺术评论家克洛德·勒瓦在《巴尔蒂斯》一书中写道:"在巴尔蒂斯那个美丽、明亮的世界里,奔跑着轻盈的小神女,玫瑰色、金黄色的脆蛇蜴,农庄里的水妖精……"
战后,对巴尔蒂斯的这类批评平息。
而那时,巴尔蒂斯的兴趣转到了风景画上。
50年代,他居住在瑞士,观察并且画下了大山、险峰、绿树、山涧……法国绘画评论家依莎贝尔·莫诺-方丹这样评论巴尔蒂斯的风景画:"在巴尔蒂斯的风景画面前,你会平静下来,因为那是些融洽和谐的胜境,光线与色彩的华章。
在西方风景画流于再现、迫于真实而走上毁灭或粗野之路的时代,巴尔蒂斯的这些风景作品,表现了独一无二的感情。
"光线使他的意大利景致仿佛蒙着一层浸透万年光线的轻纱,使昂加迪山在精确的光线中露出雄姿。
巴尔蒂斯的好友德兰是这样理解巴尔蒂斯的画的:"我们至今还在画画,是为了找回失去的秘密。
"
巴尔蒂斯在人物画和风景画两个领域的成就,使他成为大师级人物。
1984年,他的《出浴》在索斯比拍卖行卖到了977.5万法郎,《群山》则卖到了1000万法郎。
这价钱都是巴尔蒂斯成名后被炒高的,当初他卖出这些画时,价钱低得多。
巴尔蒂斯得知售价后感叹道:"这价钱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贵了。
"他的第二个妻子节子说:"我认识巴尔蒂斯时,他手头连一幅自己的作品也没有,我只好设法购回一些。
"
1961年,巴尔蒂斯曾应当时的文化部长马尔罗之邀出山,到意大利担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原定任期7年,结果干了14年,因为他这个"文化大使"当得极其出色,在他的任期内,法兰西学院所在的梅迪契别墅冠盖云集,是意大利文化人的钟爱之地。
1975年离任后,巴尔蒂斯再次选择了瑞士,在那里购下一幢大木屋,作为终老之地。
他远离尘嚣,静心作画。
他坚辞"大师"的称号:"大师?那是对一个学派的领袖的称呼,我不是。
"他避开媒体,竭力和外界保持距离,因此人们觉得他是一团迷雾,称他那张脸是"斯芬克斯"。
这位继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传统,恪守传统绘画价值的大师,现在终于放下了画笔,也许到这时,他才可以敞开心扉,公开对外界说出他的种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