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精品作文

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精品作文

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一指导思
想充分传达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了“作文与做人的统一”,警示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力戒“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沉疴。

这就要求教师不要专门向学生大讲作文技法,而且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感情,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带领学
生多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健康的人格。

如何让学生多亲近
自然,多接触社会,尽快地走进作文天地;如何着重培养学生的
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语言的积累:怎样设法让
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培养用自由的笔墨写自由的精神,让作文成为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发挥作文教学课的作用,成了众多语文教师关心的话题。

在此,我就作文教学谈几点个人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中学生真正对作文有兴趣
的少,普遍害怕作文,厌烦作文,写不好作文。

我通过多年的作文
教学,谈谈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1.断了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
熟了,有先决条件了,就可能写出好文章来。

因此,首先应该引
导学生在读书上下工夫,让学生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见多读书是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而现
在,学生主动阅读的少,阅读视野窄,断了学生的“活水”源头,学生头脑干涸,无水可流,怎写得出文章呢?学生说:“我不会写”,其实往往就是没得写。

2.远离生活,漠视心灵
我们现阶段的中学生大多不了解社会,不熟悉生活。

学校讲
封闭式管理,家长害怕学生混入社会,沉重的课业负担把他们关
在教室里,没有时间了解社会。

所以作文时就只有瞎编乱造,无
病呻吟,甚至故作高深。

3.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
古代私塾先生诗写得好,才会被请去当老师。

朱自清、叶圣
陶等人既是语文教师,又是著名作家。

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
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针对“下水作文”的讨论已很多,
我认为还是应该提倡的。

试想,语文教师如果只会“看”作文,
出作文题目,还妄下评语,是“难服侍的婆婆”,故作老道的“医生”,而自己不会写作文,是多么尴尬的事啊l
4.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无事可做
许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无所适从,一筹莫展,认为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的讲授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的效果甚微。

其实,在学生想写的情况下,教师的指导是有作用
的。

美国人普遍良好的写作能力,令全球教育界惊奇,他们写作
教学的特色在于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评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注重
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遵循一定的作文训练体系。

而我们不少教师还是出出题目,看看内容,写写评语,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会大大提高,有时还会挫伤学生为文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精神,我再谈谈
个人写作教学的方法的不成熟体会,希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注重积累,妙笔生花
学生写作的难题是没的写。

作文课上许多学生拿着笔发呆,不是“挤牙膏式”的挤点写点,词不达意;就是耐到最后胡乱编造
了事,空洞无物。

究其原因是没有材料的积累。

作为教师应指导学
生通过阅读和生活大量积累写作素材。

让学生写作时做到“厚积而
薄发”。

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小演讲,扩大课外阅读视野
为鼓励学生阅读,我抓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较强的心理,利用每节语文课课前 5 分钟,让学生选取自己课外阅读中较欣赏、感悟深的文章朗读给大家听,并说出阅读感受。

这样既敦促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又给了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很高,为写作素材的积累夯实了基础。

2、注重写读书随笔或摘记好词好句、名人名言
为了使课外阅读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写好
读书随笔,并学会通过反复阅读,仔细品味文章中的精彩片断,摘
录好词佳句,名人名言、优美文段等以充实自己的大脑,丰富阅读
经验,增加写作素材。

另外,教师针对这项活动,定期检查指导,
学生定期交流展示,资源共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发兴趣,以写为乐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写作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
驱力。

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写的东西不感兴趣。

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的首要任务。

1、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感受表达的乐趣
作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创的一项教学活动。

在作文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写
作氛围的前提,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写作环境中,写作情绪也随之
高涨,对写作就会产生浓厚兴趣。

如:学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后,学生们表情沉重、唏嘘不已,似有很多话想说。

我因势利导,走下讲台,步入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畅所欲言,
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唤起了学生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

交流完毕,我当堂布置了一篇以“环境”为话题的作文,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2、及时评价,体验成功,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三、善于指导,点石成金
有了素材的积累,浓厚的兴趣还不够,最关键的还是打开学
生的写作思路,做好写前指导。

1、鼓励教师“下水”,指导写作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施行,作文教学中教师“下水”的呼
声越来越强烈。

本人也比较赞同这种做法。

作为教师不能一味的高高在上,要求学生写出立意深、结构好、语言流畅的佳作。


实我们自己也深知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并非易事。

如果教师在课前提前“试水之深浅”,有的放矢地去指导学生确立主题、筛选组织好材料、抒情达意,学生就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些“似曾相识”的抄袭之作也就越来越少。

为此,我在学生的每次习作之前,必写“下水文”,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2、指导审题,让学生依据命题选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展示学生创造力的窗口。

拟好文题是迈向成功之作的第一步。

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审题,确定主题。

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中,是以“母爱”为话题表达对
母亲的挚爱深情。

可以说“母爱亲情”是学生习作中的老调子
了,若想推陈出新,必须先从拟题人手。

我首先让每位学生在审好题的情况下,自拟三个题目,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不同题目,择优录用。

避免千人一面,全班学生一个题目。

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再进行选材定题,避免了作文内容雷同现象发生。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

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
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

在这项工程中,我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今后,我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
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