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4篇(一)

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4篇(一)

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4篇(一)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第1篇1.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作为老师教育学生的最好时刻应当是在他们的行为表现良好时,对良好行为的强化和赞美可以使学生越来越满意自己,也就越来越有自信心.2.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班级工作的方向是要指引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行自我管理.学生的个人发展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起决定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要耐心地和学生商量探讨,共同制订班规班纪及相应的奖惩制度,尤其限制学生不合理的要求,不允许的事情一开始就不允许.3.启发学生的自觉行为自觉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基础,自觉与自信、自制分不开.世界上一切有所作为者无不是靠自觉努力而获得成功.如班级值日时人手不够,启发学生主动打扫卫生,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很利于养成自觉习惯.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第2篇一、小学班级管理要循序渐进,做到程序性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差,行为随意性大,注意力不能持久。

尤其是农村小学生,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科学和隔代老人对孩子的溺爱,造成的这种想象就更严重。

这就要求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必须循序渐进,讲究程序性。

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阶段、分年级确定项目,逐一培养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可采用先在学校“排练”再在家庭强化的办法,开展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课桌、钉纽扣、清理房间、日常进餐、待客、做父母“小帮手”等项目的行为训练活动。

为了保证这些项目训练的实效性和真实性,每周可利用班会和活动课时间,让学生主动汇报自己在本周内做到了哪些、哪些还没做到、近段时间的打算和努力的方向。

有时候可以采用家访的形式和家长沟通,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不要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

二、个性发展的群体性如今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溺爱,社会影响,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个性心理的正确发展。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学生个性的不同决定了矛盾的多重性,小学生犹如刚出土的幼苗,要适时引导,培养他们爱己爱人、爱家爱国的美德,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协调、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要因年级制宜、因班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开展“手拉手,好兄弟”、“我和同学的小秘密”等各类活动,培养学生之间正常的“兄弟情”、“姐妹情”和团结互助的高尚品质,还可以开展“家庭运动会”、“师生联谊会”、“家校联谊”等活动,努力做到“三沟通”,三心交融。

这不仅有利于建设和谐进步、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还能纠正学生不良习惯,同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

三、培养宽容与合作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一个人的价值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

所以二十一世纪的失败将不是败于大脑智慧,而是败于人际的交互上,成功的潜在危机是忽视了与人合作或不会与人合作。

实际上每个人各有各的长处和缺点,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与人相处的心态,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为此,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让小学生切身感受到在集体中只有真诚合作、相互信任和支持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团队精神。

一年来,我就加强表达能力的培养,开展了每天中午10分钟的“我的新闻”、“我的想法”等表达活动,让每一个孩子轮流大胆地走上讲台,表述自我,展示心理,锻炼自信。

通过实践,孩子们更加自信了,沟通交流更加自主了,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变了。

四、确定发展目标的可及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班级管理培养小主人活动中,要坚持目标的可及性,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使他们努力后不能实现而自卑。

如:要求每生每期必须有进步,只要求能赶上前一名。

对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一点点进步都应表扬。

如一个后进生期中考试语文只有D分,如果期末考了C分就应该表扬,因为他跃入了及格的队伍。

只要及时地发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表扬鼓励,他们的心灵就能得到慰藉,全班同学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气氛,班级管理也就会出效益。

五、发挥榜样教育的启迪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小学生意志薄弱,容易受暗示,喜欢模范别人,而不去考虑行为是否适当、正确,并且在困难面前往往缺乏信心,更不善于控制自己和反复思考、三思而行。

但是光凭教师讲道理、制定强制性的措施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我们可利用小学生喜欢老师夸奖的特点,在班级中选择,如“学习标兵”、“卫生标兵”、“守纪标兵”、“劳动标兵”、“助人标兵”等,对有进步、有变化的学生及时表扬,让学生有样可学、有形可看,主动地去模仿。

另外,班主任通常被学生当作学习榜样,老师的举手投足也应成为学生的模范。

总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年龄段的不同而不断变化,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因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仍要时刻研究学生的心理变化,努力探索小学生管理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做人。

我要始终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重视小学生的教育,张扬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第3篇教育是一门艺术,而班主任更是一门艺术。

因为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是学生生命活动的推动者,地位举足轻重,角色十分关键。

曾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级别最低的主任,但肯定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主任”。

因为班主任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和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

所以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说过:“一名中小学教师不做班主任,就不会尝到做老师的真正滋味”。

那么作为一名班主任,该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管理好班级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说一下自己肤浅的看法:一、制定班级公约,培养学生的“自控力“针对小学生好动、自控力差的特点,在本学期开学的第二周,我就召开班会,和学生讨论、交流,制定了六(1)班的“班级公约”:1、准时到校不迟到,打扫卫生要主动;2、团结同学关心人,尊敬师长有礼貌;3、课堂纪律要遵守,认真听课勤动脑;4、课后复习求巩固,功课作业按时交;5、集合整队准时到,坚持锻炼很重要;6、个人卫生要讲究,环境整洁要牢记;7、爱护公物要做到,集体荣誉保护好。

有了“班级公约”就要坚决执行。

为了确立制度的权威性,有一天我故意迟到几分钟,看看同学们有何反应。

当我一脚迈进教室的门,我班的“调皮鬼”陈聪就大喊起来:“老师你违反了班级公约第一条,该罚”。

这时有几个男生也跟着起哄:“罚老师、罚老师”。

这时,我面向学生鞠了一躬说:“对不起,今天老师迟到了,按照班级公约该受处罚。

我现在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故事讲完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掌声里我听出了同学们对我遵守班级公约的赞赏。

从此,每个同学都严格遵守“班级公约”,不敢轻易违反。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自控力”。

二、实行值日班长制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现在的学生,由于物质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优越,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家长又比较溺爱孩子,造成了孩子依赖性强,而责任心不够。

但是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班级成员的责任心的培养不仅关系到班级的好坏,更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对待生活、工作、社会、家庭、朋友、同事的态度和负责任程度。

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干部的责任心水平要高于普通学生,究其原因是学生干部在班集体中担任一定的职务,其履行职务的过程就是他们责任行为的体现。

传统的班级管理通过班主任、班干部进行,不能把所有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能培养所有人的组织领导能力。

值日班长是弥补传统班级管理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

这一制度不仅在班集体这个大环境中加强了全体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全体学生的责任情感,还促使了学生个体的责任行为得到体现,让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提高了班级管理制度,为班级全体成员的正常学习生活提供了组织保障。

首先,值日班长制度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所有这些正是目前青少年学生最缺乏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第二、值日班长制度深受学生的欢迎,调动了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每位学生都有担当班级干部的机会,都有发挥其才能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第4篇班级是教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阵地和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规范学生行为等功能。

因此,班级管理的完善与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一、班级管理的一般理解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中全面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此为标志,班级这个概念就产生了。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形式进行教学是在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开办了京师同文馆,从此,班级授课制开始在我国学校推广。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2)一个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处于“社会情景”之中;(3)行动者之间存在规范及和谐的认知期待,因而,通常具有某些相互依存的一致行为表现。

班级组织作为班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其目标、交往、人际关系、规范、心理气氛等因素和变量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和发展可能性。

这就需要班级组织在合理的引导和管理下实现目标。

于是,进行班级管理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形式。

班级管理既包括学校领导对班级的管理和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还包括学生参与管理,其中主要指的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即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计划的要求,对班级进行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建立和发展班集体,以全面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

班级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班主任在基础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要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这样才会使自己管理的班级成为先进、文明的班集体,成为充满活力、教书育人的乐园。

二、班级管理研究中的误区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班级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集体。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喜欢百依百顺的学生和鸦雀无声的课堂气氛,班级各类事务由老师及班主任一手包办,学生全无主动性,处于服从地位,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常常硬性处理,缺乏人文关怀,这样不仅压抑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身心发展,还与课程改革理念及时代精神相违背。

班级管理工作一直是教育关注的热点,就我国目前对班级管理的研究来看,主要有以下两个误区。

1.以德育为手段,局限在德育范畴里进行班级管理和学生培养首先,在班集体建设的目标设计和评价上,把德育作为集体教育的要求和导向,最终导致思想教育政治伦理化。

其次,班集体建设过程与教学过程相分离。

班集体的建设及管理通过与教学无关的主题活动、旅游考察活动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的活动等来进行,这样必然导致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之间的隔阂,产生“德育教师”与“智育教师”分工并行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