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部专家组进驻上海外国语大学评估纪实.

教育部专家组进驻上海外国语大学评估纪实.

教育部专家组进驻上海外国语大学评估纪实一、2004年5月22日教育部专家组进驻上海外国语大学(天外迎评办摘编于上外迎评网)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5月22日抵达我校。

从22日早晨7点多钟开始,来自全国各地10多所高校的本科教学评估专家陆续到达上海。

我校领导和迎评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前往机场和火车站迎接各位专家的到来。

专家组将从23日开始对我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期间,专家组将通过听取并审阅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报告、特色报告、听课、考察、测试、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据悉,教育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教委的有关领导也将一同听取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汇报。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情况简介:组长:何其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副组长:吴国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成员:徐真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教授)石坚(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李一军(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夏成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卢晓东(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教授)宿久高(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刘曙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树田(兰州大学教授)杨言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秘书:王志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少华(山西财经大学)校领导与专家组领导商议评估工作事宜5月22日晚上7:30分,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校迎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戴炜栋,副校长、校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谭晶华在上外迎宾馆一楼会议室与教育部专家组组长何其莘教授,副组长吴国华教授就专家组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的工作程序、日程安排和具体活动要求等事宜举行了工作会议。

戴校长、谭副校长代表上外党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何其莘组长、吴国华副组长和专家组全体成员来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表示热烈欢迎。

随后,校领导就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的工作程序与日程安排等征求了专家组领导的意见。

戴校长、谭副校长表示,学校将全力配合专家组开展各项考察和评估工作,根据专家组考察与评估的日程安排与具体活动要求,细心、准确、高效和务实地协助专家组开展的各项评估工作,并随时根据专家组考察与评估的实际需要,对工作日程及安排作出适时调整,以确保评估工作顺利而有序地进行。

何其莘组长和吴国华副组长对上外领导及迎评办等有关部门同志对专家组的工作予以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纪实1的大力支持和紧密配合给予肯定。

会议原则上确定了专家组在我校的评估工作日程安排等有关工作事宜。

校教务处处长、校迎评工作领导小组秘书长刁会耀,校长办公室主任、校迎评办主任朱伟平参加了会议。

专家组召开预备工作会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13位成员在5月23日全部进驻我校后,不顾旅途疲劳,立即投入到评估工作中去。

23日上午8:00分,专家组在上外迎宾馆一楼会议室召开了预备工作会议,审议通过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日程安排等事项。

随后,在专家组组长何其莘教授、副组长吴国华教授的主持下,专家组成员分别审阅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自评报告、自评结果依据、学科带头人基本情况、教学基本状况统5月23日下午15:00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各专家在我校副校长、校迎评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谭晶华等陪同下,先后考察了位于我校虹口校区的上外健身中心、逸夫图书馆、国家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欧语种基地)、高级翻译学院和中东研究所(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专家们先后听取了上外基建中心主任兼上外健身中心总经理顾曰楼、上外图书馆馆长祝磊、西方语学院意大利语系主任唐建民、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戴伟平和中东研究所所长朱威烈等负责人的介绍,对所考察单位的设施配备,图书资料及使用情况等作了全面了解,并对设立在上外的国家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本科教学基地的科研开展情况、人才队伍建设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等作了详细了解。

在高级翻译学院的同声传译基地,专家们还与正在上同声传译课的学员们一起听课。

专家们在考察过程中严细认真的工作态度给上外的干部和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陪同专家组考察的还有校办主任、校迎评办主任朱伟平,校教务处处长、校迎评工作领导小组秘书长刁会耀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主题汇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戴炜栋(二○○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外全体师生员工,诚挚地欢迎各位光临我校指导工作。

一年来,我校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评估原则为指导方针,认真组织迎评工作,成效显著。

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质量意识得到空前强化和提高。

下面我就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简要汇报。

一、学校发展概况和目标定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五十多年来,已经成为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

长期以来,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学校的发展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我校现有虹口和松江两个校区。

虹口校区系“上外之根”,文化底蕴深厚。

松江校区主要集中进行本科教学。

学校拥有结构较为合理的优质师资队伍和设置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专业与学科点包括文、教、经、管、法五大门类,25个本科专业(其中语言类专业14个),有19个硕士点、10个博士点(其中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2 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纪实点学科、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现有本科生4863名,研究生858名,留学生700多名。

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

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先后来我校访问,许多国内外著名人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多次开展了“更新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的主题研讨,逐步形成了现代高等教育观念,确定了战略发展目标,即建设多学科特色鲜明,若干重点学科初具国际一流水平,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确定了学校发展定位,即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确定了层次定位,即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确定了学科定位,即积极发展文、教、经、管、法五大学科门类,形成学科结构合理、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外语人才与复合型应用专业人才;确定了服务面向定位,即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和全国,面向世界,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深化教学建设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高校的中心工作。

我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凸现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的理念,不断深化教学建设和改革。

1、优化教学计划。

我校教学计划注重本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识性教育,提倡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主要特点包括:1)以外语教学为基础,增加应用学科知识教学。

2)实行“二·二”分段,前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后期完成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模式。

3)分别规定了语言类专业和非语言类专业的学分。

4)增加自学型、零课时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我校建立课程建设基金,至今已批准项目154个,投入资金120多万元;确立阶段性改革重点,2001年重点为“双语教学”,2003年重点为“多媒体教学”;着力提高新专业建设水平,建设了新专业实验室;努力打造一批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日语》获得国家精品课程提名。

3、加强教材建设。

我校历来注重教材建设,制定和实施了教材建设规划。

“九五”和“十五”期间,共编写教材图书380部,纳入教育部“十五”教材规划8项,获教育部、上海市优秀教材13部。

出版了一系列在国内高校有影响的教材,如《新编英语教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新编日语》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

教材选用强调“优”中选“精”,并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外原版教材49部。

4、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校积极探索四种教学法的改革,即零课时学分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

大力推进教学手段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投资300多万元在两个校区建立了国际卫星转播中心,进行多语种声音、图像、动画等教学。

开设多媒体课程95门,必修课程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大大超过了15%。

双语教学起步早、比例高,在182门非语言类专业课中,双语教学课程有31门,超过17%,80%以上的双语课程使用原版教材。

5、重视教学实践。

我校建立了长期协作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设立了实习基金,建造了各类实验室,为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

同时,我校大学生凭借独特的外语优势和出色的复合素质,积极参加各项大型国际活动,如财富论坛、五国首脑上海会议、APEC会议、申博等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纪实3志愿服务,广受好评。

6、建设师资队伍。

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

如,实施“21世纪学术骨干梯队创新工程”;建立每年100万元的学科骨干专项引进基金;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部分新进人员人事代理制”、“新进教师试用期签约制”、“学科骨干(或学科带头人)引进绿色通道制”、“部分非语言类专业或新建专业师资联聘或兼聘制”;采取规范岗前培训、促进在职培训、鼓励学历升级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等等。

目前我校正副教授占教师比例超过43%,非本校毕业教师超过39%,生师比为15.49:1。

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47%,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超过80%。

7、改善教学条件。

我校大力加强教学设施基础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1)改建虹口校区,建设松江校区。

近三年来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共投入4.5亿元,新建了松江校区;两校区改建与新建面积达38万多平方米,初步形成虹口老校区精致典雅,松江新校区多姿大气的环境风格。

2)完善优化教学基础设施。

包括教室生均面积、实验室生均面积、风雨操场生均面积、图书馆和校舍生均面积都已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3)确保教学经费投入增加,学费收入用于四项教学经费比例逐年提高,三年来总额增长了22%。

4)高起点建设“数字化校园”,两个校区共敷设光缆25公里,信息点达1万个。

松江校区学生上机上网全部实现“一卡通”,在全市高校中领先。

5)高标准建设多媒体教室,已建成多媒体教室43间,座位达5000多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