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发展观
3、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6/7-11/12岁)
①图式:运算图Biblioteka 的低级水平②特点:a、具备了逻辑运算法则,思维有了可逆性、守恒性b、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皮亚杰的发展观
③实验:
a、获得各种守恒:
数的守恒5-6岁
物质守恒(质量守恒)7-8岁
面积守恒7-8岁
2、否认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节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 Lev S. Vygotsgy, 1896-1934
维列鲁学派:
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由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他的学生列昂节夫、鲁利亚为代表而形成的前苏联一个较大的心理学派别。他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1、实质: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这种转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表现:
a、心理活动的随意化
b、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c、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1、最近发展区(ZPD,zone of proximal developent)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观点
(一)核心思想
1、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位于潜意识中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2、强调早期经验的作用
3、强调无意识作用
4、发展是有阶段的,按照力比多投射部位的不同,可以分成5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活动不同。
(二)早期的潜意识理论
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第五节皮亚杰的发展观
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
理论背景:生物学、哲学认识论、数理逻辑、儿童思维发展
第五节皮亚杰的发展观
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及其同事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别是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闻名于世,因其活动多在日内瓦大学,故称其为日内瓦学派。
特点:主要使用临床谈话法,综合运用生物学、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2、双生子爬梯研究说明了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B、环境C、成熟D、同伴
3、在阶段,儿童能够利用表征来思考客体和事件。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
4、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提出来的。
A、弗洛伊德B、埃里克森C、皮亚杰D、班杜拉
5、认为“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这是,的基本观点之一。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一、基本观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culture-history theory)
区发出两种心理机能:
一是靠生物进化而来的低级心理机能
一是受历史文化影响而来的高级心理机能
因此,人类心理发展不只受生物因素影响,更重要还受社会文化规律的制约。
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二、发展的实质
儿童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或者差异,这就称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四、智力、思维的内化观
思维、智力起源于外部活动,但是外部活动并不直接转化为内部的思维和智力过程,而只是通过词或言语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三)后期划分的人格结构
(四)心理发展阶段说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0-2岁)
2、自主对羞怯(2-4岁)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7岁)
新精神分析学派
4、勤奋对自卑(6、7-11、12岁)
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①图式(Schemes):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②同化(assimilation):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③顺应(accommodation):内部图式通过改变以适应外部现实的过程。
④平衡(equilibration):主体和客体间、机体和外界间、同化和顺应机能间不断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过程,从而保证了儿童与环境间有效的相互作用。
名词解释
最近发展区
维列鲁学派
观察学习
平衡化
同化
顺应
图式
客体永存性
自我中心主义
1、弗洛伊德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叙述这5个阶段。
2、依次叙述埃里克森划分的八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危机。
简述皮亚杰认思维发展阶段
论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观
2、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1.5/2-6/7岁)
①图式:表象图式
②特点:
a、出现了符号功能(象征性功能):语言、延迟模仿、游戏、绘画、心理表象
b、没有可逆运算、没有守恒概念
c、认知不能摆脱感知经验
③实验:
a:守恒实验:数量、长度、面积、液体容积
b: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中国学者(朱智贤)的发展观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
1、将心理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研究
2、将不同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强调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主要流派对比
练习
1、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遵循的是。
A、快乐原则B、现实原则C、完美原则D、主体原则
b、出现了实验能力
第五节中国学者(朱智贤)的发展观
第五节中国学者(朱智贤)的发展观
一、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a、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b、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内容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个体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是其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否定了来自儿童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斯金纳的观点
(一)核心观点
1、心理形成过程是S-O-R,认为心理形成过程中存在主体内部的中介作用
2、主张研究儿童的操作性行为
3、强调强化的作用
认为行为是由跟随其后的强化刺激所控制的
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观
(一)发展观点
1、社会情景中的人类行为大多都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液体容积守恒7-8岁
重量守恒9-10岁
体积(固体)守恒11-12岁
b、逐步掌握分类和序列
c、掌握“同一性”如:x=y, y=4→x=4
d、摆脱自我中心
皮亚杰的发展观
4、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2——14/15岁)
①图式:运算图式的高级水平
②特点:
a、达到了逻辑运算的高级阶段
A、自然成熟论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论D、认知发展学派
6、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仍认为它是存在的,这说明儿童已建立了A概念。
A、客体永久性B、守恒C、运算D、平衡化
7、关于儿童自我中心的经典测试是。
A、错误信念B、观点采择C、点红实验D、三山实验
8、皮亚杰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B访谈法C测验法D临床法
从20年代起作了大量的实验,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一、基本观点
(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相互作用论
思维既不是单纯地来自于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发展的本质——适应
适应即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的手段有两个:同化和顺应
皮亚杰的发展观
四个重要的概念
6、亲密对孤独(18-25岁)
7、创生对停滞(25-60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60岁之后)
第二节行为-学习取向的发展观
华生的观点
(一)心理发展观
1、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2、连续论: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过程,因而不呈阶段性。否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皮亚杰的发展观
(三)影响发展的因素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这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
2、自然经验:指个体对物体发生动作和练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
3、社会经验: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
4、平衡
皮亚杰的发展观
(四)对发展过程的看法——阶段论
a、划分的依据:稳定的认知结构(图式)
b、心理运算:一种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的动作
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动作(sensori-motor stage,0-1.5/2岁)
①图式:感知-动作图式
②特点:儿童只能通过感官以及感官动作去认知客体,没有表象与思维,
动作带有智慧的特点,但没有运算的性质
③实验: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object constancy),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