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心理学基础
2.1复习笔记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现象
1.心理现象的结构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亦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①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
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对它总持有一定的态度并产生喜怒哀乐等体验的心理活动。
③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一定的动机,自觉地确定目标,力求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2)人格(个性)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①意识倾向性。
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如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
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3)心理过程和人格的关系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①心理过程是从心理现象的组成来看,它有发生、变化的过程并具有共性规律。
②人格则从心理现象在个体的表现来分析,它较稳定地、经常地表现出有别于他人的特征,并具有差异性规律。
③对它们的分析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人的各种心理现象。
将它们结合起来考察,则为了掌握人的心理全貌。
2.意识
意识指人对周围环境和自我的觉察状态。
它广泛涉及自我感觉到的、有知觉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并与情感和意志过程有关。
(1)焦点意识
焦点意识是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所表现出的明确的觉知状态。
(2)边缘意识
边缘意识是在注意范围边缘获得的模糊意识经验。
(3)下意识
下意识是在边缘意识之下的注意层次所得的意识经验。
(4)潜意识(无意识)
潜意识是个体对内在的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无所感、无所知的状态。
(二)心理学的起源与主要发展
1.从哲学的心理学到科学的心理学
(1)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之前,心理学问题一直是古代哲学家们探讨的问题。
欧洲近代哲学尤其是唯理论和经验论对心理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2)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至此,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1)构造主义与实验心理学
创始人为冯特,由铁钦纳正式命名。
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首创系统实验方法。
然而,冯特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分析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并把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把实验法只作为其辅助手段。
该学派最大的贡献是促进了其它学派的蜂起。
(2)机能主义
创始人为詹姆斯和杜威,是19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心理学派。
他们强调研究各种心理机能,把各种心理现象看作是机体有效地适应各种生活条件的活动过程。
它不仅促进了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还推动了对儿童、智力落后和精神错乱者的研究。
(3)行为主义
创始人为华生,是1913年产生于美国的心理学派。
华生主张只研究那些能够使用刺激与反应(S-R)之类的语言来客观地描述的可观察的行为,并尝试把动物心理学的实验程序和原则应用于人类,他断然否定意识的作用。
华生在使心理学研究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影响,其方法论是现今美国心理学的主流,并对行为疗法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4)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是韦特海默等德国心理学家,于1912年产生于德国。
他们强调行为的整体性,认为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
(5)精神分析学说
创始人为弗洛伊德。
他探讨了被传统心理学所忽视的无意识动机的力量,关注这些动机力量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梦的学说、泛性论等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系统概念。
后期还提出生与死的本能以及人格形成的系统理论,从而形成精神分析学说的完整体系。
3.当代心理学的研究途径
(1)精神分析途径
精神分析途径又称心理动力学途径,是依据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他的追随者对此学说的修正而提出的一条途径。
(2)行为途径
行为途径产生于行为主义心理学。
在完形心理学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新行为主义者的研究在一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人本主义途径
这条途径以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理论。
它主张心理学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人的发展自身的潜能。
(4)认知途径
认知途径把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系统,将人的认识过程视为信息的接受、贮存与提取
和加工的过程,并主张将人的行为同其他内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联系起来加以探讨。
(5)生理心理学途径
这是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采用这种途径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或脑与行为关系的生物学基础,希望了解的主要问题是脑功能的定位。
(6)心理生理学途径
这是研究心理或情绪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
此途径的自变量是心理或情绪活动,因变量则是生理变化。
记录生理变化的主要工具是多道生理记录仪,所测量的生理变化大多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
(三)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心理现象的发生
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心理的标志是生物具有了信号性反应,也就是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心理是在生物发展到一定水平上才有的,即出现神经系统才发生。
2.动物心理的发展
(1)感觉阶段
心理发展处于感觉阶段的动物只能对单一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把单一的刺激作为信号。
(2)知觉阶段
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能把复合刺激当作信号建立条件反射。
(3)思维的萌芽阶段
动物在心理上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思维的萌芽阶段。
3.人的心理发生
劳动使人的心理上升为意识。
人之所以有意识这样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是因为人有而动物所不具有的语言,语言是随劳动而产生的。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四)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2)心理的器官是脑。
(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
①心理的反映形式是非物质的、观念的。
心理在反射中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支配身体某些部分去做出适当的反应。
②这种观念反映可为产生这些观念的主体所知觉,成为人的意识。
③观念的反映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它使人认识外界,存储知识,制订计划,调节行为。
它还使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组织社会生活,创造新的世界。
(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
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限于现在的事物,还涉及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后者又会影响前者。
②人还可以想象出从来没有见过的事物。
心理的内容虽然可以远远超过面临的客观现实,但归根到底不能脱离客观现实,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