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概念:医学心理学、医学模式。
问题:1.几种医学模式的主要思想、2。
如何认识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4.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5.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个人有何重要意义)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指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几种医学模式的主要思想: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健康观:阴阳平衡。
疾病观:阴阳失衡。
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
弊端: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依据。
2.生物医学模式: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弊端: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调查法:晤谈法和问卷法。
心理测量法: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最严谨的方法。
个案法。
相关研究法。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见《医学心理学》第五版,P1)医学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促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转变,符合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医学心理学在医学领域中有广阔的前景。
(另见《医学心理学》第五版,P1,2)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个人的重要意义: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见《医学心理学》第五版,P2,3)第二章心理学基础(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意志。
问题:1.心理活动及其分类。
2.心理的实质3. 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4. 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5.记忆的过程、三种记忆系统。
6.注意的功能及分类。
7.情绪的性质、状态及情绪理论。
8.意志的特征)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活动及其分类: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心理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活动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人格人格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的实质:心里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特性: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1.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记忆的过程、三种记忆系统:记忆基本阶段: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知觉前记忆)——指外在信息刺激感觉器官后,脑所保持的对感觉刺激的瞬时印象。
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收录(sensory register).感觉记忆的特征:1.时间:0.25-2秒2.编码形式:感觉后像3.容量:9个字母2.短时记忆(STM):短时记忆系统保持时间短暂但能被意识操作,通过注意可以延长或进入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或“心理工作台”。
短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20秒——1分钟2.编码:形码、音码、意码3.容量:7±2 chunk3.长时记忆(LTM)——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
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永久性记忆。
以意义编码为主。
长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1分钟——终生2.编码:意码(语义和表象)3.容量:无限注意的功能及分类: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1.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
2.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与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及人本身的状态有关。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与注意的任务、兴趣、活动的组织、过去的经验及人格有关。
3.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太多意志的努力。
情绪的性质、状态及情绪理论:情绪:个体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是客观环境是否满足主观需求时个体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1.情绪的性质:(一)情绪由刺激引起外在刺激:生活环境中的任何人、事、物的变化。
内在刺激:有的是生理的;有些内在刺激是心理的(二)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具有不同的主观意识经验的人对于相同事件具有不同的情绪体验。
因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另外存在一个当事人的知觉或认知的因素。
(三)情绪状态不易自我控制情绪经验的产生,虽然与个人的认知有关,但在情绪状态下伴随产生的生理变化与行为反应,当事人却是无法控制的。
例如:测谎仪(四)情绪与动机有连带关系情绪与动机有何连带关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此问题:其一,情绪是伴随着动机性行为而产生的。
其二,在某些情形下,情绪本身即可视为动机。
情绪与动机的区别:情绪产生于刺激,有时过境迁的特点。
动机产生于需要,有持久性。
2.情绪状态:1.心境:一种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一种情绪状态。
2.激情:一种短时间的猛烈而爆发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意志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概念:个性、气质、能力、性格。
问题:1.动机冲突2.气质的体液学说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3. 性格的特征)个性: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着重强调人的独特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气质: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表现为行为能量和时间方面的特点。
如行为反应的强度、反应的速度、活动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
能力: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性格(character)指人的一惯的和稳定的心理特性、思维和行为方式。
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气质的体液学说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1.体液说:(希波克拉底):1.血液—多血质,活泼、快乐、好动;敏感性低。
2.粘液—粘液质,沉静、情绪淡漠、不好动;敏感性低。
3.黑胆汁—抑郁质,忧郁、不快活、易哀愁;敏感性高,4.黄胆汁—胆汁质,兴奋性强,急躁易态。
敏感性低。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1.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个体根据刺激调整自己的活动,适应性较好。
(多血质)。
2.强、平衡、迟缓型(安静型):个体惰性较强,不容易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黏液质)。
3.强、不平衡型(冲动型):个体易兴奋,冲动,常难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当于(胆汁质)。
4.弱型:个体对外界正常的刺激也嫌强,外在刺激的频繁变化使个体行为紊乱,在适应方面困难,容易表现神经质病状(抑郁质)。
性格的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特征,情绪稳定性特征,情绪持久性特征,主导心境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感知方面、记忆方面、想象方面、思维特征方面第四章主要理论学派(问题: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学派有哪些,代表者及其理论观点)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潜意识理论(冰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人格理论1.“本我”(id):潜意识的深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
“本我”要求满足基本的生物需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寻找直接的肉体快乐。
遵循“快乐原则” 。
2.“自我”(ego):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是潜意识的,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在与环境的接触过程中由“本我”发展而来。
遵循着“现实原则” 。
3.“超我”(superego):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类似于良心、良知、理性等含义。
人格中最理性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1.精神分析学派“里比多”: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一种身心的概念,表示性本能的身心两个方面,是人得以生存的根源。
本能理论:爱的本能:生存本能;性本能;死的本能。
释梦:认知梦;情绪梦。
显梦;隐义。
性心理发展五阶段:1)口欲期。
2)肛欲期。
3)性器期(俄狄浦斯情节期,4-6岁)。
4)潜伏期(6-10岁)。
5)生殖期(10-20岁)2.行为主义学派(约翰。
华生\ 斯金纳)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一种由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之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
(巴甫洛夫的意外观察)3.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观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
核心是:人的行动与其说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说是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心理加工的结果;异常行为是适应不良认知的产物认知理论:Ellis的ABC理论:在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认知的主要特点:多维性,相对性,联想性,发展性,先占性,整合性.4.人本主义学派(罗杰斯)其论点:自我实现是其主要理论假设.(马斯洛)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五章心理评估(几个概念:心理评估、常模、信度、效度。
心理评估的任务、区分心理紊乱的三种状态、掌握标准化测验的基本特征、掌握常见的几种心理测验。
)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称为心理评估。
常模:一种可供比较的某种形式的标准量数。
信度: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
心理评估的任务:1、正确区分正常精神活动和异常精神活动:根据心理学原理,区分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的原则有以下三条:⑴、一致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