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碳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低碳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低碳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06T09:39:55.6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8期供稿作者:杨友全1 罗念2
[导读] 湖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设计的质量品位和格调方面,建筑设计师都要树立良好的低碳理念,并确保低碳理念的顺利实施,本文重点探讨了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1湖北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珠海市建筑设计院武汉分院
摘要:低碳概念已经成了建筑企业繁荣发展的主要趋势,关系着建筑行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只有低碳生活,才能真正为人类谋福利,而这一切又是由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决定的。

因此,在设计的质量品位和格调方面,建筑设计师都要树立良好的低碳理念,并确保低碳理念的顺利实施,本文重点探讨了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空间规划;城市设计
前言:现阶段,虽然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存在许多问题,同时给人们的生活更是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比如:空气污染严重,动物惨遭灭绝,河水臭气熏天,名胜古迹大量受损等等,甚至许多疾病也随之而来,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常见的有空气污染所造成的手、足、口病等等,同时最新流行的雾霾污染也不可忽视。

可见,当今人们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环境污染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是不言可喻的,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因此,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又命令各个地方政府加强当地环境治理,但是只靠国家治理远远不够,还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要学会低能、减排、低碳、节能等等,一切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只有将低碳理念落实到位,才能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

1低碳城市规划与绿色城市设计
1.1绿色城市设计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传统城市设计理论注重对城市三维形体空间规划与视觉设计,而当今学者更多强调城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人对绿色城市设计理论理解为:以一般性城市设计理论为基础,以处理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为核心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的城市设计思想与方法。

绿色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设计相比,在城市物质环境方面,更加考虑人类居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注重城市公共效率的提升,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城市用地功能的有效混合;在城市空间营造方面,更加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塑造城市功能动态变化的空间模式,让城市空间的静态使用与动态适宜性高度统一起来。

1.2绿色城市设计理论与低碳城市规划的契合点
首先,两者都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发展目标。

其次,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是让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扰恢复到可接受的限度以内;而绿色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则是基于特定生物气候条件的生态策略,后者显然能促进前者目标的实现。

第三,空间规划与设计是推动低碳城市规划实践最直观、较可行的一种方式,而处理城市形态结构及建筑空间关系正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因此,以低碳城市规划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能够推动相关实践的进行。

因此,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具有良好的契合点,并且基于绿色城市设计的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能很好的将低碳城市其他领域的研究内容体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中。

2低碳背景下城市规划策略分析
2.1中观层面策略
相关研究表明:控制城市建设密度能够有效实现城市的“紧缩化”发展,从而减少市民的高强度出行。

中观层面主要考虑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城市设计策略。

1)建立生态网格
生态网格的城市设计策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城市的“低碳化”发展。

首先,在大城市边缘设置绿环或绿带(greenbelt),辅以楔形绿地渗透入城市中心区,能够有效抑制大城市的无序蔓延。

以某市为例,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划出绕城高速两侧500米宽的绿带,确定了主城区的最终边界;同时,城市外围新区结合公共交通采用指状加楔形绿地的方式进行空间扩张。

一方面确保了中心城区与卫星城镇多向的联系方式,保证了城市的密集形态。

更重要的是让新的指状开发区集中在公共交通枢纽的沿线,形成环状加指状的交通系统,减少城市外围小汽车的出行强度;另一方面,绿带加楔形绿地的生态网格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边缘工业组团对主城区的空气污染,缓解了主城区的热岛效应,降低了中心城区的能耗。

其次,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实现生态网格的覆盖。

一方面,合理的生态网格能够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持城区内良好的自然环境,利用植物群落最大限度的吸收CO2。

同时生态网格与主导风向的整合,可以从内部很大程度上削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另一方面,各种最优尺度化的绿地能够营造良好的步行与行车环境,加以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其绿色交通体系的建构,从而限制小汽车的出行。

2)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友好的地块尺寸。

20世纪由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分区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布局,但是其表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其中,由于城市功能过于割裂所造成的市民出行距离的增大是近年来较明显的问题,也是造成碳排放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多样化的土地利用重点强调功能的“有效混合”,当代复合性CBD的HOPSCA模式④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

另外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心城区过多强调快速路网、高效率的小汽车交通系统是收效甚微的。

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及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前人提出了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⑤。

在规划设计适宜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城市地块尺度时,即要控制在人步行最大距离的限度⑥内,也要逐渐在市区结合生态网格建设自行车网格系统(一般认为以500米左右的格网为宜),并辅以发展BRT、燃料电池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营造地块尺寸合理,出行模式多样的绿色城市体系。

2.2微观层面策略
微观层面主要考虑优化城市建筑与街道网络的关系。

当今城市“低碳化”要求城市具有紧缩的城市形态,中心城区要有更高的建筑密度,较高的热应力水平,这必然会导致市区环境的恶化以及能源的过度浪费。

因此,在建筑与街道布局方面,自然通风以及建筑本身的节能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只有采用适宜的城市设计方能缓解城市紧缩化与城区高热应力间的矛盾。

第一,在建筑方面,建筑布局应采用分散式布局的结构形态。

在城市中心区,建议建设不同高度的建筑交错布置,避免建设高层板式
建筑,避免大量建设与主导风向垂直的同等高度的建筑群,既有利于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也便于导入自郊区而来的主导风。

同时鼓励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分散式高层塔楼,加强高空空气与低层空间的热交换,使行人愿意在街道上行走。

其次,推进公共建筑群的节能化发展。

公共建筑是城市能源的消耗大户,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其能耗也能帮助实现城市的“低碳化”。

倡导建设绿色建筑甚至绿色建筑群,如太阳能建筑、地热建筑以及风能建筑等。

第二,在街道方面,应使规划的干道系统尽量顺应主导风向。

一个良好的街道规划应使宽阔的林荫道与主导风向大约成30度的倾斜角,引导风顺利穿过街巷到达市区,也有利于沿街建筑前后的空气产生压力差,增强建筑自然通风潜能。

3结论
本文从低碳城市规划的视角,通过归纳演绎法、文献引证法等方法对空间规划设计框架内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剖析和提炼,得出以低碳城市规划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以“低碳”为目标的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新思路,也是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

以“低碳”为目标的城市设计应根据特殊气候条件,结合区域公共交通合理划分地块尺寸,建立与其相匹配的生态网络,实现其用地的有效混合和提高短距离出行比例,并优化三维空间形态,处理好建筑与城市街道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低碳、生态、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友好型城市。

参考文献:
[1]顾朝林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13-18.
[3]陈爽,张皓.国外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绿色思考[J].规划师,2013(4):71 -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