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11章【圣才出品】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11章【圣才出品】

第9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220~581年)
9.1 复习笔记
一、三国鼎立
1.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1)汉末军阀混战
①董卓之乱
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加深,外戚何进拉拢袁绍,密召董卓进京,准备铲除宦官势力,事泄被宦官诛杀,袁绍又尽杀宦官,结束了东汉长期以来外戚宦官专权的局面,但中央权力出现真空。

董卓乘机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独揽朝政。

②军阀混战
a.过程
190年,关东军阀、豪强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

董卓不敌,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后被部将吕布与司徒王允合谋杀死。

董卓死后,关东豪强地主的军事联盟宣告瓦解,各自割据,相互混战。

b.结果
军阀混战近十年后,便剩下孙策、刘表、刘璋等较大军阀,其中最强的是袁绍和曹操。

(2)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
①曹操扩大势力
a.拉拢地方豪强武装,打败青州黄巾军,将其收为麾下,军事力量得到扩充。

b.迎献帝,“携天子以令诸侯”。

C.募兵屯田,初步解决军粮问题。

②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发布讨曹檄文,企图渡河与曹军主力决战。

次年,袁、曹两军相峙在官渡,曹操率军偷袭乌巢,烧尽其军粮。

袁军乱,曹军出击,大败袁军。

此战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③曹操统一北方
袁绍死后,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完全平定了冀、青、并、幽四州,并自领冀州牧,将袁氏的老巢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作为自己的大本营;建安十二年(207年),为了稳定后方,曹操又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基本上统一北方。

(4)赤壁之战
①过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企图扫平南方割据势力。

刘表身亡,其子刘琮降曹,刘备退守夏口,派谋士同孙权结盟。

曹率大军东进,与孙刘联军5万人遭遇于赤壁。

吴主帅周瑜派黄盖诈降,因风纵火,焚毁曹军舰船。

然后水陆并进,大败曹军。

②意义
赤壁之战后初步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格局。

(5)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
①赤壁之战后的三方势力
a.曹操转为对内经营,先后取得了关中、凉州和汉中地区,对南方采取防御方针。

b.刘备先得荆州,又攻益州,随后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进攻襄樊。

其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c.孙权同曹操争夺荆州和江淮地区,同时又招抚了占据广、交之地,将岭南收归版图。

②夷陵之战
a.背景
刘备势力的强大,严重威胁了孙吴的安全。

于是孙吴与蜀汉爆发了以争夺对荆州的统治权为目的的夷陵之战。

b.过程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乘关羽攻曹之际,派吕蒙夺回荆州。

222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调兵征吴,企图重新夺回荆州。

同年八月,孙军在夷陵用火攻之法,大败蜀军。

c.意义
夷陵之战后,蜀、吴的势力相当,但都弱于曹魏。

两国恢复联盟关系,遣使通好以共抗曹军。

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①从客观条件上看,蜀汉和吴国占据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两国经济也都有一定的发展,为三国鼎立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

②从主观因素上看,三大集团的领袖、谋臣、武将在水平上势均力敌,并各自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人才群体。

2.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1)屯田与经济的恢复发展
①过程
a.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于196年开始在都城许下屯田。

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方式。

b.在屯田以外的地区大力招徕流民、劝课农耕,颁布法令,安定自耕农生产。

c.曹魏先后开凿或整修了许多沟渠陂堰以满足军事和经济的需要。

②意义
屯田和水利政策不仅解决了曹操的军粮问题,使中原地区长期遭受战乱破坏的社会秩序和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2)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
①曹操的官制改革
a.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的选拔人才方针。

b.用人政策也开始向德才并举转化。

为曹操由弱至强、统一北方奠定了人才基础,为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开了先河。

②九品中正制度
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以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

a.内容
综合士人德才、门第评定的等级称为品,共分九品;定品时一般依据门第,称为计资定品。

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则称状。

b.意义
第一,九品中正制不仅是选官制度,还兼具考核官吏的作用。

第二,中正把门第作为品评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条件,使得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地主垄断选举的工具,也是培植魏晋士族的温床,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3.诸葛亮治蜀与蜀国的后期政局
(1)重建吴蜀联盟
猇亭之战后,蜀、吴联盟破裂。

为了联弱抗强,内绝叛乱,诸葛亮于223年十月派尚
书邓芝出使东吴,重修盟好,为蜀立国争取到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内修政理
①在政治上,诸葛亮严格实行法治,使蜀国政治清明,社会风气转好。

②在经济上,诸葛亮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以及水利事业。

(3)和戎抚夷
①七擒孟获
建兴三年,诸葛亮采取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方针出兵南中,七擒七纵孟获,终于使其心服,不再反叛。

②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是诸葛亮在南中实行,任用本地或本民族的首领为地方官吏。

这一政策改善了民族关系,稳定了南中的局势。

(4)北伐中原
建兴六年(228年)至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先后五次出兵北伐。

以兴复汉室为最终目的,直接目的是以攻为守,在战略上争取主动。

(5)蜀国后期政局
①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朝政清平。

②费祎死后,侍中陈祗勾结宦官黄皓,蜀国政局日坏。

③陈祗死后,黄皓专权,“窃弄机柄”,“众皆附之”。

蜀国军政各成一统,不再协调。

蜀国已危在旦夕。

4.吴国对江南的进一步开发
(1)征山越与屯田
①征山越
孙吴对山越的征服采取“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政策,出山的山越人或被补充进军队,或充作屯田上的隶属农民,或被分给豪强、功臣作为部曲佃客。

②屯田制度
同曹魏一样,吴国也推行了屯田制度,分为民屯、军屯,但吴国的屯田制有其自身的特点:
a.时间长,与吴国政权相始终;
b.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
c.无论屯田还是水利建设,大多是开拓性而非恢复性的。

(2)工商业与海上交通的发展
①冶铁业
冶铸业以武昌为最发达;会稽郡的铜镜制造也十分有名。

②制瓷业
制瓷业的中心在浙江地区。

吴国瓷器制作水平在汉代彩陶的基础上有显著提高,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以及烧制技术都臻于完善,尤其是青瓷制造技术更为成熟。

③造船业
造船业是吴国最发达的手工业,它在建安郡侯官(今福建福州市)设典船校尉,强迫刑徒造船。

所造之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可容纳士兵三千人。

④海上交通
a.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达夷洲。

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的记录。

b.公元243年,扶南王范旃遣使来吴,带来乐人及地方特产,林邑、堂明等国王也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