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三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专题三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革


纳吉(1896~1958)




一战时应征入伍,被俄军俘虏,后参加共产党,在红 军中作战。 1944年底回到匈牙利,1948年与拉科西为首的领导集 团在农业集体化等方面公开发生矛盾,1949年9月被 从政治局除名。 1953年7月出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由于施 政纲领与拉科西等人的政治主张发生尖锐冲突,1955 年先后被撤职和开除出党。 1956年10月恢复党籍,重新当选为党中央委员和政治 局委员。匈牙利事件期间,重任政府总理,公开宣布 要苏军立即撤退,匈牙利政府废止华沙条约并实行中 立,请求联合国干预。 1958年以组织推翻匈牙利人民民主国家制度罪和叛国 罪,被判处死刑。
“东欧”作为政治地 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 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 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 们是: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波兰、匈牙利、捷克 斯洛伐克、阿尔巴尼 亚、德意志民主共和 国和南斯拉夫。

(一)苏南冲突 (二)波兹南事件
(三)匈牙利事件
(四)苏联入侵捷克
(五)勃列日涅夫主义
苏南冲突
关于起因问题的各种观点:

1.赫鲁晓夫上台


清除贝利亚 马林科夫被迫辞职
贝利亚(1899~1953)


1917年加入俄共(布); 1938年任内务人民委员; 从1938年到1953年,他屠杀了无数苏联 人民; 1946年起为党的决策机构(原为政治局, 后为主席团)的委员。在斯大林逝世前 后曾多次因“大清洗”是否错误地扩大 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在党内威望甚高。 1953年3月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和 内务部长。同年7月被捕,解除党政一切 职务,被指控“充当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和“进行反党和反国家的罪恶活动”。 12月23日被处决。
五、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 )

1.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政策调整 2.“新经济体制” 3.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领域的 保守倾向

4.简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政策调整

政治方面,稳定政局,基本恢复高度集中的党政
领导体制:“三驾马车”和取消“干部更新制”。

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部分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

2.赫鲁晓夫的改革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
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以加强法制为主的政治体制改革


以农业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1956年)

国际方面:强调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 平竞赛”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国内方面:恢复和加强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
原因分析
历史问题:二战期间的分歧及战后初期双边关系不平等。 主要原因:双方在巴尔干问题特别是巴尔干联邦问题上的
分歧与矛盾。
根本原因:斯大林要求社会主义阵营绝对服从莫斯科统一
指挥的大国利益和铁托坚持要保证南共在巴尔 干的特殊地位的国家利益的冲突。

影响:
一方面给南斯拉夫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迫 使南斯拉夫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率先走上改革的道路。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僵化”的表现
2、以经典著作的方式确定理论教条
1952年,斯大林发表了他的最后一部理论著作《苏联 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在这部著作中,斯大林以不容商榷、 下定义式的语句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条件 下商品生产的特殊性、计划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和 资本主义总危机等问题作了论断,从而构建了以“斯大林模 式”为范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下令以此作为编 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


3.赫鲁晓夫下台



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是赫鲁晓夫政治 生涯的转折点 ;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冒险举动和妥协退让, 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威望; 1963年粮荒危机,宣告农业政策的失败和“共产 主义建设”的落空; 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举行全会,正式解除 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
第三章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与变革
第一节 战后苏联的历史 进程 第二节 东欧国家的曲折 道路
第一节 战后苏联的历史进程
一、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僵化”的表现 三、苏共领导权的过渡
四、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
五、勃列日涅夫时期
参考书目
一、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 “四五计划”(1946~1950)
1949年秋,苏联保安机关在斯大林指示下突然逮 捕了一批高级干部,其中包括沃兹涅辛斯基等苏联重 要领导人。因这些人大多在列宁格勒担任过领导工作, 所以被称作“列宁格勒案件”。这些人之所以被捕, 都是因为思想问题。沃兹涅辛斯基时任苏联部长会议 第一副主席和国家计委主席,他针对经济建设中存在 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的 建议,主张重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要求扩大地方 和企业的权利。这引起了斯大林的不满。

外交方面,奉行霸权主义,提出“有限主权论”。
2.“新经济体制”
指导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基本原则是:
(1)在不改变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经营管 理的自主权,以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管理经济的方式上,一方面维持原有的行政方法,
另一方面又突出经济方法,即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
(3)贯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方针,使 工人从物质利益上关心企业的生产成果。
3.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保守倾向

干部队伍从稳定走向老化
国家机关日益膨胀
决策权力再度向个人集中
存在的问题
1)经济改革止步不前导致国家实力衰落 2)拒绝政治体制改革致使弊端丛生
3)“持不同政见者”的影响日益壮大
4)霸权主义既损害了形象又拖垮了经济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第二节 东欧国家的曲折道路
哥穆尔卡
匈牙利事件

1.裴多菲俱乐部 2.匈牙利事件 3.卡达尔改革
1.裴多菲俱乐部




1956年3月17日,布达佩斯的一批新闻界、文学 艺术界和教育界人士(包括部分党员干部)成立 以爱国诗人裴多菲命名的俱乐部; 批评以拉科西为首的党和政府所推行照搬苏联模 式的路线和政策; 要求恢复前总理纳吉的职务,在经济和政治领域 实行全面改革。 呼吁为被指控为“铁托分子”而遭清洗、迫害乃 至处死的前外交部长拉伊克等人平反。

报告长达4个多小时,在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
以加强法制为主的政治体制改革


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查,平反 冤案,释放了90%以上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 改营被取消。 撤销原内务部直属的“特别会议”,内务部只负责社会 治安。 缩小保安机关的权力,国家安全事务由新设立的国家安 全委员会(克格勃)负责。 调整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恢复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 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 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 也作了规定。
苏联:“南斯拉夫在国内外政策的主要问题上执行的是
一条错误路线,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路线”
南斯拉夫:苏南冲突的根源至少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而冲突的原因在于斯大林对南共执行的与莫斯科 方针相抵触的独立政策不满。
学者观点
“冷战的发生使斯大林改变对西方及东欧各国的政策,而铁 托对这一政策性变化的误解造成了苏南之间的重大分歧, 苏南冲突的焦点在巴尔干,即南保联邦、南阿关系及希腊 革命问题;斯大林要求社会主义阵营绝对服从莫斯科统一 指挥和铁托坚持要保证南共在巴尔干的特殊地位导致苏南 最终分裂。” ——《对1948年苏南冲突起因的历史考察》 “苏南冲突实际上是苏联领导人为了冷战的需要而对集团内 部进行清理和整肃的产物…苏南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在 对外关系方面和双边关系中存在着深刻的分歧和矛盾。” ——《1948-1949年苏南冲突原因新探》
布达佩斯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推倒
向布达佩斯行进的苏联坦克
事件的结果

给匈牙利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 亡。(1991年匈牙利当局公布了一份当年的绝密报告: 事件中死亡人数共计2700人,其中体力劳动者1330 人, 大专院校学生44名,中学生196人。约13000人受伤, 另有约20余万匈牙利人成为难民。而苏联方面也付出 了722人死亡、1251人受伤的惨重代价。) 11月23日,纳吉被送至罗马尼亚,软禁在靠近布加勒 斯特的斯那科夫政府别墅。 1958年1月28 日,纳吉被指控犯有“发动并领导阴谋 推翻人民民主制度的罪行和叛国罪”。
2.匈牙利事件





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的大学生举行示威 游行,各界人士纷纷加入,聚集在市中心广场 的群众达20余万。 示威者冲击电台,推到斯大林铜像,纳吉上台。 苏联的第一次干预:“行动波”(10月24日) 事态扩大 苏联的第二次干预: “强风”(11月1日) 卡达尔工人革命政府成立

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僵化”的表现
1、通过政治清洗强化“斯大林模式”的权威 2、以经典著作的方式确定理论教条
3、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斯大林去世
三、苏共领导权的过渡
贝利亚
马林科夫
赫鲁晓夫
四、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1953-1964)
1.赫鲁晓夫上台 2.赫鲁晓夫的改革 3.赫鲁晓夫下台
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

党建方面: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
发表秘密报告集中批判斯大林 。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秘密报告”从破坏集体领导原则、破坏革命
法制、破坏民族关系、导致苏德战争初期失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