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行业政策分析报告
(2018年)
一、宏观政策分析
2016 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我国仍面对国内外较为复杂的经济
环境。
虽然我国食品产业冷链仍将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强劲的发展动力,但压力也比较明显。
动力方面,中国经济增速虽然进入新常态的稳步发展期,但基数较大、发展仍十分迅猛。
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品质和健康需求越来越高。
经济发展是我国食品冷链发展的大前提,也是中国食品冷链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国食品冷链总体水平虽然经历了过去五年的告诉增长,但整体冷链涵盖度不高,比较发达国家情况,差距仍然很大。
虽然业内对某些冷链行业提出产能过剩的现象,但其绝大多表现在局部方面(如前些年华东地区大力发展的鱿鱼冷库)。
其实例如生鲜农产品之类的相关产品的冷链流通
率仍然较低。
冷链设施的不完善和断链现象,造成了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大量浪费,继而造成了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这些差距和问题是我国食品冷链发展的空间,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品质提升的需求是食品冷链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就成为了政府的重要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更是已经将食
品安全问题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
作为保证食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的特
殊供应链系统,“冷链”对各种生鲜农产品的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逐步完善。
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 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
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国家已经对冷链物流产业未来5 年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 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运输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
明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工作,近年来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促进物流业发展,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物流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特别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城乡配送等设施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衔接配套不够,已成为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居民消费升级的突出短板。
”按照国务院有关部署,结合《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的主要目标,未来规划是通过加强物流短板建设,健全重要节点物流基础设施,改善城乡末端配送设施条件,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大幅提升农村物流水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城乡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更加顺畅,多式联运效率大幅提升,运载工具、装载单元等关键标准有效衔接并逐步推广应用,物流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物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意见》也倡导加大投资、财税、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
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要进一步加大对物流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资金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城乡配送网络、农产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转运设施、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等项目建设。
要进一步落实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用地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划要求的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加快用地审查报批,保障项目依法依规用地。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也要求到2015 年建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基地,明确了物流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地位,也对冷链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我国移动冷冻事业和冷库事业打下了长期的政策基础,明确了指导思想。
在农产品物流工程方面,规划明确提出:“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力度,满足粮食收储需要。
引进先进粮食仓储设备和技术,切实改善粮食仓储条件。
积极推进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发展粮食储、运、装、卸“四散化”和多式联运,开通从东北入关的铁路散粮列车和散粮集装箱班列,加强粮食产区的收纳和发放设施、南方销区的铁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