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障碍心理过程心理特点英语教学
摘要:教师应该运用教育心理的原理,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在一线教学中,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往往会体会到学生这样的学习过程:好奇-感兴趣-失去兴趣-失去信心-厌烦-反感。
这种变化,实际上是学生从一开始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心转化为逆反心理。
如何防止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作为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运用教育心理的原理,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 即有的放矢的对学生的心行为精心矫正,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才能搞好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存在着哪些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呢?
1.存在矛盾心理:部分学生有学好的愿望,也下过决心要努力学习, 由于他们缺乏毅力,一旦短期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丧失继续进取的信心,形成了想学好但怕吃苦的矛盾心理。
2.存在怕羞心理:有的同学怕读错,怕讲错,因而不愿意开口;有的学生学习上有问题,羞于向老师提问,久而久之,造成知识脱节,学习上困难重重。
3.存在畏惧心理: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困难,如果缺乏刻苦攻读,认真钻研的精神,全凭一时的热情学习,一旦遇到困难,后考试受挫,就会退阵下来,灰心丧气,便萌发放弃学习外语的念头。
4.存在自卑心理:由于学习基础差,个人的智力和非智力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即使努力了,也收效甚微, 成绩不能提高,有时甚至还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形成自卑心理。
5.存在逆反心理:由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缺乏了解和关心, 不尊重学生自尊心或者由于教师不能公正的处理某些事情造成学生
心理创伤,使他们对老师有恐惧,厌恶感,并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反抗态度,由此转而对外语产生“反感” 。
6.存在着骄傲的心理:比较简单,兴趣又高,故而成绩比较好,容易得到老师的表扬产生骄傲轻视的心理。
当难度不断加大,成绩不大理想,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时有“失宠”之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下面着重谈谈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来设计,组织和进行教学的体会。
一.尊爱学生,创设情感氛围,尊重热爱学生是消除学生情感障碍的前提。
心理学认为,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
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对他人格的尊重,便会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容易使他们产生积极动力,从而对学习英语的能力充满自信。
研究证明,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基本相当的前提下,学生总是喜欢“亲切”的老师上课。
而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在学生身上会起到“皮革马利翁”的效应,反过来也激发了教师教好英语的动力。
因此,教师要努力使师生的情感交流畅通无阻。
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师生间彼此获得一种无形的情感动力。
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信心要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深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首先,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智力。
人的智力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小的。
绝大多数的人属于中等智力水平,智力水平不是主要原因,要想学好英语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程度。
要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微妙的心理变化,注意协调师生情感, 把自己的积极情感转化成学生自身的情感,产生强大的情感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勤学”。
最后,教师要善于正确评价学生,捕捉学生学习英语的闪光点,多运用激励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自强是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师不但要正确评价学生,还要教学生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
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树立“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