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30 杜甫诗三首——石壕吏


四、课本剧场

把诗歌改编成戏剧,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意!同学们 要注意角色分工。请相信: 这是我的舞台, 我要秀出 我风采!
最后四句写了什么?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故事的尾声, 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讨论: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诗人再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打算怎么做呢?”木兰再答: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题部分是老 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 “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 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有人说,《石壕吏》中的老妇的“致词”全是吏 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
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 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 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 佳作。
杜甫的《三吏》、《三别》:
石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壕 《潼关吏》 吏
五、想象天地

插上想象的翅膀,任思绪飞扬!同学们,请 你设想一下:老妇的从军生活如何,没有老妇的 残家该如何生活,这一家人的结局如何……只 要写出来,你就最精彩!
想象

生活苦

妇 亲人散开端发展源自暮投宿 吏捉人 吏呼怒 妇啼苦
气氛恐怖
处境凄苦
苦难深重 情景凄凉
高潮 从吏归 结局 与翁别
战 争 给 人 民 带 来 的 深 重 灾 难
三讨论:主题部分老妇人的“致 词”
从题目看主要写差吏, 但是诗人对他是暗写, 对老妇则是明写,二者 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文的构思艺术:
藏问于答
差吏
老妇
汝家有男丁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尚有他人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内室是何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一定还有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还有他人否?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吏:呼 怒 妇: 啼 苦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 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 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我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 我问:“你师父在这个山里吗?” 童子说:“只知道他就在这个山 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小结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 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 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 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 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其凝重沉郁 的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生。诗中表达了作者 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从中我们 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诗 人 对 百 姓 疾 苦 的 同 情 关 注
shù yú 逾:越过。 戍:防守。 yè 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yù 老妪:老妇人 投:投宿。
犹得:还能够。
偷生:苟且的活着。 一何:多么。
走进石壕村——
一、感知故事:
请思考并回答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3、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 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 4、最终抓到人没有? 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 例子并不罕见。例如杜牧的《游山西村》: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 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杜牧的《游 山西村》:
翻译: 杜牧 游历山西村,路上遇雨,赶紧四处寻 找酒店避雨 。诗人问行路人:“哪里有
酒店?” 路人答:“不知道。”诗人问 牧童:“哪里有酒店?”牧童答:“前面 杏花村里有酒店”
同意。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 世人对他用了暗写,诗人明写老妇。但用心 体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是被差吏逼出 来的。原来的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差吏一进 门就问:“室中更无人?”,老妇答以“三 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 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吏仍笔 者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 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 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齐读第一节)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 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 场灾难降临?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写出了 “吏”“妇”各自什么特点?主要描写方法是 什么?哪几个词最有表现力? 2、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矛盾冲突
石壕吏
捉丁
老妇人
护夫
凶狠蛮横 凄苦悲伤 动作、神态描写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课文朗读
课文朗读:
吏: lì 邺: yè
咽: yè 泣: qì
逾: yú 戍: shù
妪 : yù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 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 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 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诗人问:“你在想什么,思考什么呢?”木兰答:“我也没 有想什么。” 诗人又问:“那么为何发愁?”木兰又答:“昨夜见到了征 兵的文书,卷卷都有爹爹的名字。” 诗人再问:“你可以让你的哥哥代替爹爹去征兵呀?”木兰 再答:“爹爹没有儿子,我也没有哥哥。”
石壕吏
杜甫
作者:贺兰县如意湖中学 杨军
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
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称为“诗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 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