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第十二章社会性规制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第十二章社会性规制

第十二章社会性规制一、名词解释:1.社会性规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以及环境保护和防止灾害为上的,对物品、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半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

2.质量监督:质量规制被称为质量都督,是指政府根据法律、法规,对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保证质量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的活动。

3.消费者协会:是依法成立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并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

二、问答及论述:1.社会性规制的一般目的(P298):(1)保证健康和卫生;(2)保证安全;(3)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

2.社会性规制的基本方式(P300):(1)禁止特定行为:是指直接禁止那些社会公认的不良行为和有可能产生社会危害的行为。

(2)营业活动限制。

指通过批准、认可制度,对与提供公共性物品和准公共性物品、非价值性物品有关的事业者,以及有可能因外部不经济而产生社会经济危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营业活动的限制。

3.社会性规制的经济目的(P298):(1)提供公共产品;(2)取缔非价值性物品;(3)解决负外部性问题;(4)缓解信息不对称。

4.社会性规制的补充方式(P300):(1)资格制度{有三种形态:业务限制资格、业务必置资格、名称资格};(2)标准、标准认准制度;(3)检查、鉴定制度;(4)信息公开制度;(5)收费补偿制度。

5.日本社会性规制的形态(P301-302):(1)确保健康、卫生;(2)确保安全;(3)防止公害、保护环境;(4)确保教育、文化、福利;6.美国社会性远见制的形态(P303-304):局限于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三个方面(1)美国的健康和安全保护:公正性、有效性、全面性;(2)美国的环境保护:在大气污染规制方面、在水污染规制方面、在固体废弃物规制方面、在环境噪声污染规制方面。

7.我国社会性规制的形态:[详情请见书P307-310之图表](应用题)8.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职责(P310):(1)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企业登记管理、合同管理、商标管理、广告管理、市场管理、经济检查等业务工作,采取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措施;(2)受理消费者提出的申诉,对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的消费者权益争议及时进行调解,对涉及违法行为的及时进行处理;(3)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4)督促和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其职能。

9.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范围(P310):是指为了生活消费需要而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单位和个人。

(1)从主体上讲,既包括个人也包括购买生活消费品供个人使用的单位;(2)从性质上讲,是指生活消费,而不包括生产消费(农民购买的生产资料例外);(3)从消费的客体上讲,是指商品和服务,即与生活消费有关的生活消费品和营利性服务。

10.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督促和支持消费者协会履行的职能(P312):(1)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2)参与有关政府部门对商品、服务的监督、检查;(3)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查询,提出建议;(4)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5)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6)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7)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揭露、批评;(8)不得从事商品经营和营利性服务,不得以牟利为目的向社会推荐商品和服务。

11.惩处经营者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P312):若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未作规定,则由工商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12.维护消费者的法定权利(P311):(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受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3)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4)消费者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5)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贪污获得赔偿的权利。

(6)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休的权利。

(7)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8)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9)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13.监督经营者履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义务(P311):(1)经营者应当听取消费者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意见,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2)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3)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4)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

(5)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

(6)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

(7)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

(8)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现任,否则其内容无效。

(9)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搜查消费者的身体及其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

14.质量监督的性质(P313):实质上是一种行政监督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授权的政府机关,利用国家的权力和权威,依据法律、法规来行使的监察和监督,它具有权威性和威慑力。

质量监督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不受部门利益和行业利益的限制,不受其他单位的影响和干扰,只受行政诉讼法的约束。

15.质量监督的机构(P313):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业主管部门。

16.质量监督的方针(P313):(1)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有效监督管理和检验,实现对质量的宏观控制;(2)提高商品和服务的总体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人们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维护经济活动秩序和国家的全局利益,为实现国家关于提高质量和效益的目标任务,为促进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

17.质量监督的原则(P314):(1)统一管理和分级分工管理相结合;(2)公正、科学;(3)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并举;(4)突出重点;(5)区别对待。

18.质量监督的基本形式(P314-315):(1)抽查型质量监督;(2)评价型质量监督;(3)仲裁型质量监督。

19.产品监督的对象或监督抽查的范围(P316):(1)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2)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3)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4)涉及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产品或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品;(5)获得各种质量证书、标志的产品。

20.质量监督的作用(P316):(1)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2)是充分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有力手段;(3)是保证实现国家质量目标的重要措施;(4)是发展国际贸易、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5)是贯彻质量法律和技术标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6)是促进企业提高素质、健全质量体系的重要条件;(7)是政府获得质量信息和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

2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P316):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主要职责(P317-318):(1)承担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2)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3)依法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全国安全生产发展规划;定期分析和预测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研究、协调和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4)依法行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职权;(5)负责发布全国安全生产信息,综合管理全国生产安全伤亡事故调查统计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分析工作;(6)负责综合监督管理铖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生产工作;(7)指导、协调全国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工作;。

2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P319-320):(1)制定、宣传和监督执和安全生产的标准,鼓励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2)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批准和验收;(3)奖励和处罚。

24.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原则(P319):(1)协调配合原则;(2)社会监督原则。

25.环境管理的机构(P321):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

26.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P323-324):(1)环境质量标准制度(2)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3)环境监测制度(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6)排污管理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污染赔偿制度(9)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10)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11)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27.环境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P321-322):28.环境管理的原则(P323):(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2)综合利用、化害为利(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4)依靠群众、大家动手(5)依法管理环境。

29.违反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罚(P325-326):对于违反行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