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诊治指南(讨论稿)
慢性疼痛诊治指南(讨论稿)
本指南的目的是优化疼痛控制,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和因疼痛导致的并发症,以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家庭、社会关系的维护和改善。
本指南不是对疼痛患者提供的具体治疗方案,也不比较不
同治疗方法的相对效果。
一、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5点基本要求
1、病史:包括一般内科病史和疼痛的发作、性质、强度、分布、持续时间、过程、情感变化及恶化和缓解因素。
以及与疼痛伴随的症状(如运动、感觉和自主系统的变化)。
并了解以前的诊断检查、治疗结果和目前的治疗。
2、体格检查:包括恰当而直接的神经、肌肉、骨骼检查,同时注意其他相关系统。
不仅要对疼痛原因,还要对疼痛的影响(如身体状态下降)进行评估
和记录。
3、社会心理评估:包括目前的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或愤怒)精神紊
乱、人格特征或状态、应付机制及与疼痛的关系等。
4、体格检查一定要系统、全面、认真进行。
在很多情况下,体征具有“金指
标”的作用。
检查不全面、不到位,就可能遗漏重要体征。
5、具备慢性疼痛综合症的知识是进行慢性疼痛评估的必要先决条件。
慢性疼痛综合症可与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病理或功能失调相关也可与心理状态相关。
另外,其他可伴发疼痛并类似疼痛综合症的内外科疾病相关知识也是必
须的。
[医
二、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的6个基本要点:
1、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
临床对疾病的诊断与评价以及记录,应当客观、准确、直观、便捷。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是患者病情的主观和客观反映,病史是患者对疾病的主观反映,而体格检查是发现病症的客观表现,两者共同反映疾病最基本的情况,构成诊断的基本要素。
2、各项辅助检查,虽然也是病情的客观反映,但必须要与病史和检体资料相结合、相一致,这是疾病诊断的基本原则。
违背了这个原则,就会导致诊断
错误。
3、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因此对疼痛程度的评价应相信病人的主诉,应尊重患者的评价和表达的自身疼痛程度,任何人都不能主观臆断。
要询问病人的个人详细资料;了解有无外伤史;了解疼痛的性质、部位、放射范围及活动
与体位的关系等。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社会心理评估的资料进行初步鉴别诊断,从而对可能病因和疼痛影响形成诊断印象。
4、一旦明确诊断,治疗计划的制定要考虑疼痛强度、疼痛类型、基础健康状态、合并疾病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期望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制定的治疗方案应有病人、相关专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如其
他有影响的人或有资质的心理咨询者)的加入,并与病人探讨治疗的目标和
结果。
5、慢性疼痛综合治疗的目标
①增加病人对自身疼痛的认识,树立信心和具备能力;
②打断恶性循环状态
③ 减少用药的种类和剂量
④ 实施有效的疼痛康复工程,防止或减轻疼痛的复发率
⑤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⑥ 从多方位、多水平对功能异常的机体功能,特别是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调整。
6、规范化疼痛治疗原则为:有效消除疼痛,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把疼痛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降至最低,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凡接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者,还应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行为,如多处方、囤积药物等,以防药物不良应用和非法流失。
对不良反应的处理,要采取预防为主,决不能等患者耐受不了时才处理,故镇痛药与控制不良反应药应合理配伍,同等考虑。
此外,要重视对心理、精神问题的识别和处理。
三、实施神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时必须掌握的7条原则
1、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清楚病情,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认真填写知情同意书,并作好登记工作。
2、实施神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急救措施不落实
不操作。
3、禁给皮肤或深层组织有感染者或全身严重感染者(菌、毒、败血症)选用神
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
4.禁给白血病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
5.禁给身体极度衰弱和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和有创治疗。
6.禁忌给肿瘤本身发生在脊髓或椎体的患者行椎管内治疗;不给肿瘤患者早
期采用神经阻滞镇痛,以免延误病情。
7、不轻易采取神经破坏疗法;条件不具备,不追求高难度技术操作。
四、从事疼痛诊治工作的医师必须具有具备8项素质:
1.应具有相关学科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的高年资医师承担,要有良好的职业
道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防差错事故,安全第一。
2.要选用简单有效的处方组合。
要先无创、再微创、轻创、重创的治疗原则,
尽力提高疗效,减少病员痛苦。
遵循安全第一,效果第二,无效放弃的原则。
3.要熟悉常用局麻药的剂量、浓度、比重和复合剂的药理作用。
要熟知各种神经阻滞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证和预防措施。
4.根据病情要选用最熟练的操作技术予以治疗,重要部位不能过多穿刺。
注
射时要反复抽吸,针头如有移动,都要认真实验,以防药液注错部位引起不
良后果。
5.杜绝医疗差错,提高专业技能,要熟悉和掌握麻醉意外和心肺复苏的方法,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要严密观察有治疗反应的病人,治疗操作后观察10~30分钟,明确病人无不良反应后才能准许患者离院。
6.常常反思不足,逐步完善工作流程,反复运用原疗法效果不佳时,要善于运用综合疗法,以提高疗效,不可过度追求单一疗法。
7.努力学习,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信息不断与外界交流,吐故纳新,充实扩
大本专业内涵,促进专业发展。
8.业务操作技术上遇有疑难问题或异常情况时绝不可回避或勉强操作,要及
时报告上级医师以便妥善处理。
以最优化的治疗过程及方案,争取最好的治
疗效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