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近代)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洋务学堂的兴办
1、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和特点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 工程技术、水路军事等多方面人才,洋务派开始兴办一些近代
学堂。洋务学堂的教育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为当
时的洋务运动和后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学堂类别
外国语(方言) 学堂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3、论学制
梁启超根据当时西方最先进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主张按学生 年龄特征,把教育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成人期四个 阶段,施以相应的学校教育,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 度。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梁启超第一个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关于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制定学习阶段和年限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改革科举制度
维新变法中,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规定以后 的考试、取士都要讲求实学、实政。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 创了经济特科,以选拔长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维新人才。 这些措施使得科举考试与现实的联系密切起来。在维新变
法失败后,八股考试又被恢复,但是人们开始向往有生气的新
北洋西学堂
南洋公学
盛宣怀
北洋西学堂后发展为北洋大学,南 洋公学后发展为交通大学。这两所 学堂最先采用西方近代学校体系的 形式,分初、中、高等级,相互衔 接,按年级递升,有近代三级学制 的雏形
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 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经正女学
梁启超 经元善
地点
学会名称
报刊名称
人物
答案:A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极力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他认为洋务派讲的西学,不过是抄袭西方资本主义的 皮毛而已,真正的“西学”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 “科学”。他不同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法,认为体
二、“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09年、13年选择题)
1、创办京师大学堂 1898年,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明确提出要设立京师 大学堂,并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负责管理事宜。 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
机关。大学堂的办学宗旨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
思想。戊戌政变后,京师大学堂成为维新改革中唯一保留的项 目。
三、留学教育的起步
1、幼童留美 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是在留美归国人士容闳 的倡导下成行的,他们于1872年出发,前往美国留学。在他们 中间,就有中国近代最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幼童留美是 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过程中的最重要一步。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派遣留欧 留欧学生的派遣主要是依据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建议,以福 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主要派往英法两国,去法国学习造船
的体系。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张之洞与《劝学篇》 (1)《劝学篇》的撰写与出版
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24篇,分内、外两篇,内篇治“身心”(谈“中 学”),外篇言“世事” (讲“西学”)
)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三、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之后,再废 科举;(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 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思想最鲜明的体现。在书中,康有为 将理想世界描绘为“无邦无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的大同社会,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包括人本院、育婴院、 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 教育,且皆为公费。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
维新派兴办的学堂 类别 性质 维新运动的 代表人物为 了培养维新 骨干、传播 维新思想而 设立的学堂 代表 万木草堂 人物 康有为 地位 继承了传统书院的办学方式,但是 注入了新的内容,培养了大批维新 人才 宣传维新变法精神,推进了维新运 动的开展
一
湖南时务学堂
谭嗣同 梁启超 盛宣怀
二
在办学类型 与模式、招 生对象、教 学内容等某 个方面对洋 务办学观念 有所突破的 学堂
“开民智”:就是要废除八股,学习西学,开发国民的智慧;
“新民德”:就是用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 代替封建的伦理道德。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012年考研真题 严复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受斯宾塞“三育论” 的影响,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和( ) A 新民德 B 移民风 C 增民财 D 强民体
中国教育史3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教育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一、教会学校的举办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是伴随着中国国家主
权逐步沦丧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式教育。
无论传教士创办学校的目的如何(传教),教会学校客观上 起到了建立教育新风的作用,如重视女学,重视自然科学教育 等。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12 年选择题) 严复是近代中国从“德、智、体”三方面来讨论教育的培 养目标的第一人。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取决于那个国家民力的 强弱、民智的高下和民德的好坏。 “鼓民力”:就是发展体育,使国民有健康的身体;
福建船政学堂 军事(武备) 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
福州电报学堂 技术实业学堂 山海关铁路学 堂
新旧文化糅合的特点,在管 理机构、“中体西用”文化选择 和学制系统上都有封建教育和西 方教育杂糅的特点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2、京师同文馆(07年选择题)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人才而 设立的外国语学堂,后增设天文、算学等,发展为综合性学校。 特点:(1)专为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而不是应对 科举考试的官僚后备军;(2)课程侧重“西文”和“西艺”,
(2)“中学”、“西学”的具体内涵
“中学”是关于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等的学术,它具有
人品修养的作用,学习“中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本 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是保国、保种、 保教的前提; “西学”是关于西政、西艺、西史的学术,西学主要是用来应 对世事的知识。 关于中、西学之间的关系,概言之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兴办了许多近代学堂并且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为封建教育注入
了活力。 局限性:张之洞于维新变法前夕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 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 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1、兴办学堂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影响
北京
北京强学会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康有为 梁启超
上海
上海强学会
强学报
——
上海
——
时务报
梁启超
维新派以学会 为阵地,以报 刊为传媒,讲 西学,论国事, 宣传变法主张, 抨击封建势力, 起到了开民智、 新民德的作用, 同时也扩大了 维新变法的社 会基础
天津
——
国闻报
严复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07年选择题、13年简答题)
“新民”是梁启超提出的理想国民,是具有资产阶
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
生活的新国民。
2007年考研真题
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
养(
) B 学术人才
A 政治家
C 新国民 答案:C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1)论师范教育 梁启超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 (2)论女子教育 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涉及到女子的自养自立、成才成德以
及教育子女等方面,因此,必须予以提倡。
(3)论儿童教育 梁启超批评中国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倡导为孩子办新式学 校。主张学习要循序渐进;改革教学方法应该生动活泼;教育 内容应该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
而不是要学生去读传统的儒家经典;(3)教学组织形式采用
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地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是洋务学堂的 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2007年考研真题
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
)
A 京师同文馆
C 福建船政学堂
B
湖南时务学堂
式教育而冷淡科举制度。
2009年考研真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
教育改革措施是(
)
A 废除八股考试
C 设立京师大学堂 答案:B
B 颁布近代学制
D 书院改学堂
2013年考研真题
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维新教育所采取的区别
于洋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 A 改革科举 C 兴办学堂 答案:B B 发行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 译介西书
D 实业人才
2013年考研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