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第一章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三)设置博士官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6、简述古代文教政策基本特点。

一、极为重视对文教政策的制定二、文教政策充分发挥了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三、鼓励官学的发展,允许私学发展,私学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四、注意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任用的联系五、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六、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第二章1、简述学校教育萌生的前提条件。

1、阶级的分化和国家机器的产生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2、了解传说中萌芽形态学校名称。

1、明堂2、成均3、庠4、序5、校3、了解夏、商学校的名称,简述西周的学校系统。

夏代学校的名称:庠、序、校。

商代的学校:庠、序、学、瞽宗。

1、学校系统(1)国学 A、小学 B、大学五学:辟雍(太学)、成均(南学)、上庠(北学)、东序(东学或称东胶)、瞽宗(西学或称西雍)。

(2)乡学家塾、党庠、州序、乡校。

4、解释稷下学宫,简述它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1、创办始末“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

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

2、兴办的原因(1)是养士之风的产物(2)雄厚的物质保障3、性质(1)是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4、特点(1)门户开放(2)兼容并包(3)礼贤下士5、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5、了解西汉太学设立的时间,简述它的教学特点。

公元前124年设太学。

a.专经教学b.经学教育重师法、家法c.采用大班教学和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d.注重自学与考试设科射策:所谓设科,就是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

所谓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

6、解释设科射策、鸿都门学。

设科射策:所谓设科,就是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以区别学生程度与授官职位的高低。

所谓射策,即如今的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阐发。

鸿都门学:招生对象为贵族子弟,以尺牍、辞赋、字画、小说等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

是中国最早的专科性质的学校和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7、了解唐代中央官学“六学二馆”的名称。

?1、儒学性质的学校(1)国子学:学生主要来源于三品以上子孙。

(2)太学:招生对象为五品以上子孙等。

(3)四门学:学生主要为七品以上子。

另有庶人中的俊异者800人。

以上三学隶属于国子监。

(4)弘文馆。

招生对象主要为皇帝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朝廷高级官吏的子弟。

(5)崇文馆:学生来源与弘文馆相同。

2、各类专科学校:律学;书学;算学;医学。

8、了解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的名称、主持者(1)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

(2)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

(3)崇宁兴学,蔡京主持。

9、解释苏湖教法、三舍法。

“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制度。

它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主持苏州、湖州两地的州学时所创立的一种教学制度。

他在州学内分设经义斋与治事斋。

其中经义斋研究基本理论,培养政治人才,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治事斋研究具体措施,培养某一方面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分斋教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理分科制度。

所谓三舍法,是将太学划分为外舍、内舍、上舍,这相当于三个年级。

外舍级次最低,上舍级次最高。

太学生进入各舍都要经过考试,成绩合格者方可升入上一舍。

这是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开创了我国古代学校的升级制度。

10、了解明清地方儒学学生的类别。

明朝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青衣生之分,清朝又增加了社生。

11、简述宋元明清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一)宋代的官学设置及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1、中央官学(1)国子学、太学、辟雍(2)四门学、广文馆(3)专科学校: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2、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1)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在太学推行胡瑗“苏湖教法”。

改革科举制度。

首次参考的士子须学三百日,其他人为百日。

罢废帖经、墨义、考策、论、诗赋。

(2)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创立太学“三舍法”。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以经、义、策、论取代帖经、墨义、诗赋。

(3)崇宁兴学,蔡京主持,设置算学、书学、画学;曾一度取消科举考试。

(二)元代的官学设置1、中央官学(1)蒙古国子学(2)回回国子学(3)国子学2、地方官学(1)社学(2)诸路阴阳学。

(三)明清官学1、明清官学设置:明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监、宗学、医学等。

地方设府学、州学、县学、阴阳学、医学。

又在防区卫所设有卫学,乡村设社学,还在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设置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等。

清朝的中央官学设国子监、宗学、武学、八旗官学、觉罗学等。

清朝的地方官学设府学、州学、县学,并于乡间置社学、义学。

2、明清官学的学生(1)地方儒学学生,明朝有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青衣生之分,清朝又增加了社生。

(2)国子监生:明朝:举监;贡监;荫监;例监。

清朝:恩监;荫监;优监;例监。

(3)贡生明代:岁贡、选贡、恩贡。

清代:拔贡、岁贡、恩贡、优贡、副贡、例贡。

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四)官学的管理1、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隋朝产生了专门管理的部门——国子监,直至清朝均沿用此制。

宋代于崇宁二年在各路设置提举学事司,掌管一路州、县学政,这是我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设置的萌芽。

至明代地方教育行政完全独立,设“提督学校官”(简称“提学官”或“提学”)。

清承明制。

明清两代,府学的正教官称教授,州学的正教官称学正,县学的正教官称教谕,各学的副教官则都称训导。

2、教师管理明代地方学校有九年任满的规定,任满之后进行两项考核:一为业务考核,一为“升学率”的考核。

3、学生管理在学级编制方面:宋代实行的“三舍法”。

元代实行的“升斋等第法”,明清两代沿用此法。

在学制改革方面:宋代实行学分制。

元代实行积分法,明清两代继续沿用积分法。

在教学改革方面:主要有明代创立的“监生历事制”(又称监生拨历法)。

清朝沿用此制。

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学规、学则。

12、解释监生历事制。

“监生历事制”(又称监生拨历法)。

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或基层实习吏事。

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

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录用;下等者回监读书。

清朝沿用此制。

13、论述私学兴起的原因。

?1、生产发展,土地私有,为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举办奠定了经济基础2、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兴私学、养士人3、文化学术下移和学术的繁荣,推动了私学的发展14、简述古代私学级别,了解及《千字文》作者、所属朝代。

?《千字文》作者是梁武帝时周兴嗣。

(通篇以四言写成,凡250句,共计1000字,每个字都不重复。

)15、简述蒙养教育方法。

1、注重儿童道德品质的教育2、注重识字教学(1)指物识字(2)卡片识字(3)书上识字(4)对比识字3、注重写字教学:写字训练阶段:扶手润字;描写描影;跳格;临帖。

握笔四要:虚、圆、正、紧。

作字四法:横轻竖直;少粗多密;勾短点圆;空匀横直。

空白宜匀。

训练原则:先大后小,先慢后快。

4、注重阅读训练:(1)阅读教学的环节.教书:句读;范读。

背书:古代蒙学几乎是每读必背。

理书:每十日、每一月、每一年都要复习一遍。

讲书:先“讲”后“贯”,即先讲清文义,再讲清全文的基本思想。

(2)阅读教学方法的可供借鉴之处a.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b.重视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c.重视朗读的指导一要“读得字字响亮”。

“毋高、毋低、毋疾、毋速”二要读得准确。

“逐字逐句,要见着落”,“毋增、毋减、毋复。

”三要心思专一,防止“浪漫诵读”。

四要熟读,使课文“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d.熟读多记符合学童的年龄特点(3)勤于练习,精于批改。

其一,改文要“随其立意而改之”,避免沮挫学生的才思。

其二,老师批改要精当。

其三,要教学生懂得改文之方其四,注意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16、了解北宋及明代著名书院名称。

北宋书院的兴起: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

17、简述书院的管理与教学特点。

1、书院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藏书设施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形式是给书院置办学田。

书院以书为本,来源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是朝廷、官吏及私人的赐书、赠书,二是书院自己购置和刊刻的图书。

2、书院有健全的组织管理系统书院的主管称为山长。

明代以后的大书院,还设立了院总、监院、堂长、讲书、堂录、堂宾、直学、讲宾、司计、掌书、掌祠、医谕等。

3、学生自治并参与书院的管理工作负责考勤、课堂记录、搜集疑难问题的堂长,“主持斋中诸事,稽察学习勤惰”的学长或斋长,在一些书院就是聘任学生担任的,这些担任职事的学生被称作“职事生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