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得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序、庠、学、瞽宗西周: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以自然之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主张贵“无”、知“常”、守“柔”,推崇人性自然论。

法家认为人性就是自私得,趋利避害就是人得本性。

强调严刑峻法,从根本上肯定法治得作用而忽视教育得作用。

9、董仲舒得三大文教政策建议:为了适应汉武帝得政治需要,她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第二,兴教化,正万民;第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人才具有一定得进步意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教育作用:通过人为得教育将人性中善得要素转变为善。

)二、名词解释:1、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与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得鸿都门而得名。

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得专科学校。

由三公推荐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就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得场所,有政治斗争得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就是专科教育史上瞧,它得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得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就是教育得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就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得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2、三舍法: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期间(“熙宁兴学”)制定得太学生升级与出仕得制度。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得“三舍升补法”。

“升补法”得基本原则就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得教学质量与太学得地位。

3、八股文: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得一种特殊文体。

它有固定得格式与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得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得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得文字。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4、《学记》:《礼记》中得一篇,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得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得教育专著。

《学记》就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与教学活动得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得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得各种关系。

《学记》得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总结出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兼顾,学习与休息兼顾)、预时逊摩(预防不良倾向产生;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得积极性)、长善救失(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等等教育教学原则,提出了问答、讲解、练习、类比等教学方法。

5、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中提出得一个完整而概括得政治、道德教育得纲领与程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就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得与为学做人目标得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之为“三纲领”。

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得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得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得道德教育体系。

6、朱子读书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她得弟子汇集她得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就是孤立得,就是相互联系得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得,有内在得逻辑,就是一个完整得读书、求学、进业得程序与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得“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得“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得“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得“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得“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得“目得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得萌芽与因素。

7、京师同文馆: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

京师同文馆就是清末洋务运动得产物,就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得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就是洋务学堂得典型。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得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得诞生。

京师同文馆开始就是最先进得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得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与“西艺”;采用西方得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与班级授课制。

8、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论,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得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得目得、内容与方法,就是一种创造性得,又就是不断发展前进得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论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得核心。

生活就是教育得源泉,就是生活就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得另一个重要主张。

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就是大众唯一得学校。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得教学理论。

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

(陶行知其它教育思想:论普及教育:主张普及教育应该从劳苦大众得生活实际出发。

论民主教育:认为民主教育应该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得教育。

论儿童教育:认为教育不能创造儿童,教育得任务就是帮助儿童生长。

首先要真正了解儿童;其次,要尊重儿童得人权,认识与重视儿童得创造力;第三,要解放儿童。

在培养儿童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9、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由于不同阶级利益得驱使与学术资料源流得不同,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10、察举:中国汉代选官取士制度。

由地方官根据一定得科目与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得官职。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得选官取士制度。

即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与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得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得特权。

11、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得基本内容。

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得典章制度与以孝、悌为核心得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乐包括歌咏、舞蹈与演奏乐器等。

礼与乐密切配合,礼就是外在得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就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

乐则陶冶人得感情,使强制性得礼转化为人们内在得道德与精神得需求。

射即拉弓射箭得技术。

御即驾驭战车得技能。

书就是读书、写字。

数就是计数。

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得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得辉煌。

三、简答题:1、书院得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与教育教学上得特点。

答: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得推动下,传统得私人讲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种高于蒙学得高级得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得精舍与书院。

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

它以私人创办与主持为主,将图书得收藏与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就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得民间性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

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得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得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得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得空白。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有以下特点: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重平时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得特色。

书院在教育教学上有以下特点:既就是教育教学组织,又就是学术研究机构;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书院与汉代太学得区别:a、培养目标不同。

书院办学得目标就是要求弟子学做人,追求封建人格之完善,官学则就是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得。

b、自由讲学。

每一学派大师主持得书院往往就是该学派得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基地。

c、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入学,不受籍贯得限制。

d、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以答疑形式进行教学。

e、倡导学术争辩与学派交流,没有固定得形式与组织。

2、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得教育思想。

答:张之洞就是我国清末著名得洋务派教育家,她得基本教育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