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旅游概念辨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039-02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社会上产生了人们对旅游的渴望与没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去旅游之间的矛盾,这样就促进了虚拟旅游的发展。
本文试图从旅游的本质角度来探究虚拟旅游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虚拟旅游旅游本质旅游体验
一、虚拟旅游概念研究现状
虚拟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普遍呈现出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
关于虚拟旅游的概念仍然没有统一的说法。
国外,p.williams认为以国外旅游地为模型建造的主题公园,就已经具有虚拟旅游的最初的概念性精神特质。
而后学者才将“虚拟旅游”的概念延伸到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旅游。
不过一开始学者们认为“虚拟旅游”仅仅是为了提供旅游信息的搜索、行程的建议以及网络的预定。
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才开始关注到,虚拟旅游者在互联网上购买的是整体体验,而不仅仅是产品。
这种体验包括3个阶段:前期的期望、消费过程和事后记忆。
国内,裘伟廷给出了虚拟旅游的进行方式。
杨樑在“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子旅游中的应用”一文中认为“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载体,将旅游景观动态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旅游爱好者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游览线路、速度及视点,足不出户就可以遍遥在万里之
外的风光美景,这便是虚拟旅游”。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虚拟旅游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的。
所谓“虚拟现实(virtualreahty,英文缩写vr)技术”,是充分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及各类先进的传感器的一种集成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生成一个人工虚拟环境,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运用某些设备进入其中,并像在真实世界中一样地与该环境中的人和事物进行交流,从而产生逼真的身临其境感。
由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现在对虚拟旅游的普遍定义可以概括为使旅游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如同亲临其境般的旅游感觉。
由此就可以看出学术界目前对虚拟旅游的认识现状。
事物都有其本质的规定性。
这种本质规定性,是决定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点所在。
为了讨论的方便,仍然暂时把这种游玩的方式称为虚拟旅游。
因此,接下来,我们就把握一下旅游与虚拟旅游的本质是否具有一致性。
二、旅游的本质研究
(一)旅游的本质
对旅游本质的研究,本人比较推崇的是谢彦君教授在《基础旅游学》一书中有关旅游本质的阐述以及其后的专题论文《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
他认为“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
旅游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而余暇和异地将这种体验与其他体验分离出来,赋予其独有特征”。
“异地性”和“暂时性”是指人们暂时的
离开日常生活地,前往一个陌生环境进行一段时间的旅游,当旅游结束的时候,他们还是必须得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地。
而旅游者暂时离开生活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能够“逃逸”生活地,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可以以一种新的面貌,和陌生的社会发生交流和互动,也就是说人们离开常住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生位移,而是想要拥有一段与日常生活相脱离的生活体验。
虚拟旅游是人们脱离现实生活去了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人们选择一个角色,与其他虚拟旅游者进行交流和互动,与虚拟世界中产生社会关系,当结束旅游时又回到现实世界。
很多学者之所以认为虚拟旅游不是旅游,是因为它没有“异地性”即没有实现一段位移。
对于暂时性,大家都很好理解,虚拟旅游也是具有暂时性的。
对于“异地性”本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把“异地性”仍然是仅仅定义为一种空间上的位移了。
我们可以看出虚拟旅游其实是实现了一种人们在时空维度的转换。
而且在虚拟旅游世界里,虚拟旅游者也可以像在现实旅游世界里一样,获得一种“逃逸”,他可以完全脱离他的生活地的束缚,在虚拟旅游世界中,树立一种全新的形象。
因此,本人认为虚拟旅游是实现了旅游的“异地性”的。
(二)旅游体验的内涵
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该把旅游归为体验经济这一范畴里。
科恩认为将体旅游验定义为个人与各种“中心”之间的关系,认为体验的意义来自个人的世界观。
这里的
“中心”是每个个体的精神家园。
体验是个人对“中心”的追求。
人们实现他们各自追求的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一种体验。
那么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可以是达到了高峰体验呢?马斯洛认为关键是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任何距离,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真正属于这个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
这里的世界是指体验者所在的环境。
因此可以说,体验就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的“中心”的过程中,最终达到了一种与“中心”合为一体的感觉。
但是,每个人的“中心”不同,每个人在每个时刻的“中心”也是不同的。
但是其核心还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都在实现体验之时,与当时的环境融为一体,完全沉浸在当时的环境中。
谢彦君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
对于体验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呢?谢彦君在《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一书中提出了一下四种方式:旅游观赏、旅游交往、旅游模仿、旅游中的游戏。
而且谢彦君强调“旅游者的体验行为是环境和个人特征互动的产物,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行为”。
(三)虚拟旅游的旅游体验
虚拟旅游由于具有交互性、临场性、自主性、超时空性几点性
质使旅游者与虚拟旅游环境产生互动。
虚拟现实本身是一个和谐的人机环境,使得主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到景观环境中去,与多维的景观环境和要素发生直接交互,在感性和理性上调动全身心投入到情景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在精神和心理层面有一种畅爽的体验。
因此,可以说,虚拟旅游虽然在目前的技术层面上来说,无法完全替代现实旅游的旅游体验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实现了旅游体验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虚拟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属于旅游的范畴之中的,也就是说虚拟旅游是旅游的一种新方式,那么,从旅游的本质角度,本人对虚拟旅游的定义,做了一点概括:虚拟旅游主要是指通过高性能的计算机,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旅游环境,可以是对现实景观的模拟,也可以是超现实的想像设计,旅游者可以利用各类先进的传感器与这个旅游环境取得暂时性的互动体验,并最终获得了心理快感。
参考文献:
[1]oppenheim c,selby k. access to inform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for blind and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aslib proceedings. 1999.51(4):335-345.
[2]han jee hee,mine e mills. use of problematic integration theory in destination online promotional
activities the case of australia. com in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7. 78(2):249-261.
[3]裘伟廷.虚拟旅游的喜与忧.旅游科学.1999(3):9-13.
[4]杨梁,王彦广等.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子旅游中的应用.电子商务.2006.11.。